智能化识别和分析甲状腺、前列腺、肝脏等脏器医学影像数据,将传统的二维图像升级为三维图像……无论是日常诊疗还是参与手术,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医学领域逐渐大显身手已成事实。

尽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医生诊疗的效率和准确度。但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提醒说,要理智对待人工智能技术,医疗领域要用好人工智能技术,而非滥用。

△人民政协网原创视频

01

靠CT扫描到的肺部结节不能“一刀切”

3mm至5mm的肺部小结节,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医生精确找到。支修益说,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明显优势。

能找到就意味着大功劳吗?支修益认为并非如此,这要看筛查出的肺部小结节是否成为医生的治疗对象。

“有些微结节长到1cm以上需要很长时间,有些惰性毛玻璃样病变长到2mm后10年都不变,这些结节就无需大动干戈地开刀。”支修益说。

不过支修益表示,有些结节如果从5mm变成8mm,并持续增长就有恶变可能。“通过人工智能的分析、超薄层CT扫描后,需要结合肿瘤标志物进行预判,如果结节增大则有肺癌可能。”

“通过CT平扫发现一个结节后,千万不要急于找人做手术!”支修益举例道,如果第一次做胸部CT发现一个结节,要先找医生看一下片子,待医生了解其年龄、吸烟史、职业、肿瘤家族史等因素后,给出一个综合评判。

支修益认为,判断肺结节是否癌变需要医生综合机器检查结果,以及液体活检、血液肿瘤抗原、肺癌血清抗体、肿瘤分子标志物,组织的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判断,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地只是起到“巡逻查岗”的机器的作用,诊疗的关键还在于人。

02

5G等技术可多用于辅助医疗机构筛查肺癌

既然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是否意味着未来在医疗上的用武之地不大呢?支修益认为,当前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多放在地方医疗机构的肺癌筛查上。

△农工党中央医疗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

支修益坦言,年龄超过50岁的肺结节患者以及肺结节大于1cm的患者需要高度重视。此外,有吸烟史、肺癌家族史、既往肺部疾病史、职业环境暴露因素的高危人群需要高度关注,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筛查确诊。

支修益认为,随着5G技术的发展,利用远程会诊技术进行肺部小结节多维度的评估完全可以实现,偏远地区的患者无需来回奔波。另外,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影像科医生、胸外科医生、呼吸科医生进行培训,也能帮助全国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建立更多的肺癌筛查项目。

支修益表示,我国胸外科学会、肿瘤学会、抗癌协会、呼吸内科学会和影像科学会联合发布了肺部小结节诊疗的专家共识。在诊疗过程中,医院也将成立由胸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共同参与的肺小结节诊疗会诊中心。“希望各地的肺小结节诊疗会诊中心能够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策划:李木元

视频:宋宝刚 李玉祯 贾冬

文字:王妍

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