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識別和分析甲狀腺、前列腺、肝臟等臟器醫學影像數據,將傳統的二維圖像升級爲三維圖像……無論是日常診療還是參與手術,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醫學領域逐漸大顯身手已成事實。

儘管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有效提高醫生診療的效率和準確度。但農工黨中央醫療衛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提醒說,要理智對待人工智能技術,醫療領域要用好人工智能技術,而非濫用。

△人民政協網原創視頻

01

靠CT掃描到的肺部結節不能“一刀切”

3mm至5mm的肺部小結節,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但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醫生精確找到。支修益說,這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的明顯優勢。

能找到就意味着大功勞嗎?支修益認爲並非如此,這要看篩查出的肺部小結節是否成爲醫生的治療對象。

“有些微結節長到1cm以上需要很長時間,有些惰性毛玻璃樣病變長到2mm後10年都不變,這些結節就無需大動干戈地開刀。”支修益說。

不過支修益表示,有些結節如果從5mm變成8mm,並持續增長就有惡變可能。“通過人工智能的分析、超薄層CT掃描後,需要結合腫瘤標誌物進行預判,如果結節增大則有肺癌可能。”

“通過CT平掃發現一個結節後,千萬不要急於找人做手術!”支修益舉例道,如果第一次做胸部CT發現一個結節,要先找醫生看一下片子,待醫生了解其年齡、吸菸史、職業、腫瘤家族史等因素後,給出一個綜合評判。

支修益認爲,判斷肺結節是否癌變需要醫生綜合機器檢查結果,以及液體活檢、血液腫瘤抗原、肺癌血清抗體、腫瘤分子標誌物,組織的基因檢測結果等進行綜合判斷,人工智能技術更多地只是起到“巡邏查崗”的機器的作用,診療的關鍵還在於人。

02

5G等技術可多用於輔助醫療機構篩查肺癌

既然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是否意味着未來在醫療上的用武之地不大呢?支修益認爲,當前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多放在地方醫療機構的肺癌篩查上。

△農工黨中央醫療衛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

支修益坦言,年齡超過50歲的肺結節患者以及肺結節大於1cm的患者需要高度重視。此外,有吸菸史、肺癌家族史、既往肺部疾病史、職業環境暴露因素的高危人羣需要高度關注,可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輔助篩查確診。

支修益認爲,隨着5G技術的發展,利用遠程會診技術進行肺部小結節多維度的評估完全可以實現,偏遠地區的患者無需來回奔波。另外,可以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影像科醫生、胸外科醫生、呼吸科醫生進行培訓,也能幫助全國縣級以下的醫療機構建立更多的肺癌篩查項目。

支修益表示,我國胸外科學會、腫瘤學會、抗癌協會、呼吸內科學會和影像科學會聯合發佈了肺部小結節診療的專家共識。在診療過程中,醫院也將成立由胸外科、呼吸科等多科室共同參與的肺小結節診療會診中心。“希望各地的肺小結節診療會診中心能夠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

策劃:李木元

視頻:宋寶剛 李玉禎 賈冬

文字:王妍

編輯:魏芯蕊

審覈:周佳佳

來源:人民政協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