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哎呀妈

逆境中倔强地昂起头!

这是人民日报对中国女排的评价。

2020东京奥运会,女排姑娘们拼尽全力,无缘八强。

每个中国人,无不揪心。

为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为带伤上场的伤员们;更为从不轻易就失掉的信念。

正如女排前队长惠若琪在声援中所说的:

"支持与信任,胜过千言万语。相信我们队伍的力量。"

寥寥二十字,道尽她对昔日教练和队友们的信心!

惠若琪,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队的时任队长。

2017年因病退役。

同年,和男友走进婚姻殿堂。

如今,一眨眼三年过去,她也升级成了母亲。

虽为母亲,不再活跃于排球场上。

和众多母亲一样,"被迫"走上研究宝宝屎尿屁奶的新旅程。

但在8090心目中,她永远是元气满满前队长。

球迷们说,喜欢她,是"始于外貌,忠于品质"。

这位愿意将一生都贡献给排队的"女排姑娘",原来当妈前,是这样的!

三十年前的春天,一个可爱的女婴诞生了。

作为家里的大女儿,她有一个美丽好听的名字:惠若琪。

中文发音和波兰语"uroczy"很像,后者也有"极其美丽"的意思。

这很符合惠若琪脱俗的气质,也预兆着她辉煌的人生经历。

8岁那年,原本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爸爸辞职,到南京发展。

举家搬迁。

离开打小熟悉的大连,来到连一个亲戚都没有的陌生城市。

当地人说的话,听不懂;

气候,也不适应;

加上自己又高又瘦,总被人注目。

诸多的不适,给她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融不进集体生活,为此她对自己有很深的怀疑。

这时,"排球"找上她了。

那天学校正在接受体育检查,她像往常一样在操场做广播体操。

一名培养出很多排球运动员的老师一眼看到她的"高海拔":

这不是一个打排球的好苗子吗?

于是邀请她进训练班集中训练。

究竟她能不能坚持呢?父母心里充满疑问。

毕竟全家人都知道,她从小就不爱运动。

连同龄人玩的跳绳、跳皮筋,她也不感兴趣。

没想到,初次踏入训练场的惠若琪,看到和自己差不多身高的队友们,瞬间像找到了组织。

接触过后,她坚定地告诉爸爸:

"我非常喜欢排球,想一直打下去。"

考虑到她的未来,和她的兴趣,父母决定,在南京定居,让她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如果说孩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父母的引导、帮助和尊重,是助力孩子遇到良师的重要前提。

在未来一切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父母的决定就像是赌博。

做错一个决定,影响的会是孩子一生。

可恰恰是这份以孩子为中心的爱,让惠若琪父母当机立断,给予最实际有力的支持。

这背后,是父母的无私和伟大。

事实证明,惠若琪没有辜负父母这份用心。

在学校组织的小队员排球训练班中,惠若琪不是光有热情,

还有毅力。

零基础的她,为了赶超别人,只能拼命地练。

到了体校,以为努力得到认可,谁知道那只是开始。

双手掂球,每次她只能两三个。

和其他早已能掂两三百个球的"前辈"相比,她获赠外号一"捡球生"。

教练的训练,也不儿戏。

一有人懈怠,就骂;

不少孩子受不了,选择离开。

就算再难,她都咬紧牙关坚持着。

每天放学,第一时间就是去体校练球。

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

生活除了学习,就是排球,完全没有任何其他娱乐活动。

有一次发烧高达40度,妈妈劝她去看病,她还执意要去体校。

天道酬勤。

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惠若琪过人的天赋一点点被挖掘出来。

一年不到,她就成为队里的头号。

2006年,年仅15岁的她,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大考。

见她身体条件不错,江苏省排球队有意借用她。

一用吓一跳。

虽然她年纪小,力量小,

但球感、动作、技巧,均为上乘。

别人进省一队,起码要从三队开始练。

唯独她,直接到一队。

所有人都等着,她这颗体坛新星将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或许在每一项技能上,天赋的确很重要。

但在班主任的口中,惠若琪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

IQ、EQ都很高,但更重要的,是身上那股韧性。

由于训练的高强度,以及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多。

惠若琪文化课缺课的情况严重,成绩一度跌到倒数。

可班主任没有放弃她,她也不放弃自己。

师生二人制定了学习计划,惠若琪一有时间就埋头苦读。

终于把成绩从倒数第一,拉到全班第一。

母校的温暖,给她枯燥乏味的训练带来鼓励和支持。

老师和学弟学妹们的关爱,始终不断激励着她勇往直前。

常说,千里马需要遇见伯乐,才有用武之地。

惠若琪这一路走来,有人慧眼识珠,看出她的厉害;

也有人在她遭遇挫折困难的时候,拉她一把。

谁都没想到,有更多的大伯乐,正在等着她。

加入省队后,惠若琪所向披靡。

坐上主力的位置,代表省女排出战全国联赛。

这时,国家女排主教练陈忠和断定她是个好苗子,

邀请她参加中国女排集训。

17岁的她,完全就像是一股新鲜血液,流进中国队。

球技高、球风凶,是她给人留下最大的印象。

两年后,她从替补位很快到了主力位。

有人称她,是中国队的补救骑兵。

只要惠若琪上场,总有机会反败为胜。

而她,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常常负伤上场。

世界女排大奖赛和荷兰队对战时,她意外受伤。

每天被迫接受常人根本难以忍受的牵拉活动,

连男医生看了都直流眼泪,惠若琪一声不吭。

治疗稍作休息,有需要她上的场她从不推脱。

伤痛带给她的,不是气馁和灰心。

而是更多的斗志。

2010年,伤好复出的惠若琪,扛起中国女排大旗,成为主攻手。

随后的技术排名,她都名列前茅。

最佳MVP、最佳一传、最佳发球……无数的"最佳",悉数纳入囊中。

2013年,高光时刻来了。

郎平执教女排,委她为中国女排队长。

历史上,主攻担任队长的女排队员并不多,

可见她的实力和天赋有多强大。

长达8年的任期中,她带领着队员们,为中国交上了无数份满意的答卷。

2014年,斩获世锦赛亚军,创下16年来最佳战绩;

2015年,亚洲女排锦标赛,时隔四年重新夺冠……

教练重用她,队友信任她,她对自己的要求从未降下。

终于,身体问题彻底爆发。

在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下,惠若琪的心脏出了问题。

这跟此前的肩膀脱臼完全不同。

动手术,就像在鬼门关前走一趟。

第一次的效果不理想,需要动第二次。

可能病情来得突然,责任心过强的她,想到了"退役"。

这是她此前从未有过的念头。

她很害怕、惶恐、不安,只好斗胆敲开了郎平的大门,想寻求一点点的帮助。

出于对她的了解和关爱,郎平跟她说:

"距离里约奥运会还有五个多月的时间,好好休息,我们需要你。"

这番话,犹如强心剂打进惠若琪的心里。

她知道,别人还没放弃她,她也不该这么快就放弃自己。

于是,手术康复后,她重返球场。

这一次,她带领大家在里约赛场上,凭一记"探头球",拿到阔别12年之久的冠军奖杯。

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这份大礼。

心满意足的惠若琪,终于安心地宣布退役。

她是一个特别懂得取舍的明白人。

昔日,在那个特别能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上,她挥洒泪水和汗水,在所不辞。

别人对她寄予厚望,她也从不辜负。

而在抵达一个又一个的巅峰后,她没有恋战,也没有苦苦挣扎。

明白自己还能给什么,不能给什么,做出最好的选择。

如果说前面的人生,排球驱使了她的成长。

那么后面的路,她想尽自己最大的可能,继续为排球事业做贡献。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

可惠若琪的退役,并没有和排球分开。

排球给她的,不止是荣誉,名气,还有精神和信念。

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向希望奔跑的勇气,少一点怨天尤人,多一点绝地反击"。

退役后的日子,并不轻松。

以前自己训练、生活,都有人盯着,监管着。

恢复自由身的日子,要继续朝着梦想奔跑,成了摆在她面前的一大课题。

很快地,她意识到,自己需要把更多在排球生涯中收获到的正能量,传递给大家。

她创立同名女排发展基金会,希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运动员。

也将排球带到偏远地区,开体育课,举办运动会。

让更多人孩子感受排球的魅力、学习体育精神,是她想要为之努力的目标之一。

退役,是挑战,也是人生新的尝试和可能。

从运动员到创业家、公益人的转型,她知道自己做对了。

一次,在跟支教的孩子接触后,她收到了一条纸条,上面写着:

"我长大了也要像你们一样拿冠军。"

那些孩子,在没见到她之前,没上过体育课,更别说摸过排球了。

一个个初醒般的梦想被慢慢点燃起来,她感动到几乎落泪。

现在的孩子何其有幸。

他们能用自己亲眼所见,去感知运动健儿们的拼搏、坚韧和不屈不挠。

甚至去深挖每个奖牌背后,运动员们所付出的血和汗。

孩子们也许没有机会,像运动员们上场为祖国的荣誉而战,但一定能备受感染。

不管有没有拿到金牌,登没登上领奖台。

见证这个奋斗的过程,就是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形象的品德必修课。

就算是退役了的运动员们,"惠若琪"们,他们曾经被体育魂影响了人生。

接下来,他们也愿意用自己的余生,身体力行地影响更多人。

祝愿每一个昔日的"惠若琪",即便他们不在一线奋斗,却也在背后默默支持和祝福。

他们曾经留下来的感动,一定能成为许许多多后辈人的精神财富。

-- End --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