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亦友》时代人物访谈节目于2021年3月28日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这是一档兼具思想性和开拓性的访谈节目。节目以“师”和“友”为关键词,将镜头对准顶级教科文领域领军者,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聂一菁担任主持,呈现具有时代温度和思想高度的高端对话,与时代人物探讨成长、分享智慧,从而形成弘扬文化、激励创新、崇尚奋斗的媒体导向,传递正能量。节目已播出18期,平均到达人数19.4万,累计到达171.3万人。其中与四位“大国重器”总设计师、总指挥的巅峰对话,是节目选题厚重、策划精致、形态创新、传播价值较高的经典案例。

图:对话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

厚重:与时代同行的重量级嘉宾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重量级嘉宾成就内容的稀缺性。《一师亦友》将访谈人物锁定为顶级教科文领域领军者,通过讲述不同的人生智慧,展现真实的人生态度,寻找每个人生命中的有温度、有力量的价值核心。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正在从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围绕首都北京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一师亦友》锁定科技创新领域领军人物,短时间内集中访谈四位“大国重器”的总设计师、总指挥,分别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指挥迟军、“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节目解析“大国重器”的创新成就,走近创新团队的领军者,讲述他们不为人知的奋斗攻关、艰苦执着的不懈追求。节目播出后,获得各方肯定,不仅在BRTV科教频道获得较好的收视成绩,在BRTN北京时间上也收获好评。

精致:精心策划和用心打磨

人物访谈节目是讲好中国故事、抒写伟大时代、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一师亦友》精心策划、用心打磨每期节目,挖掘时代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中国“探月工程”受到了全世界瞩目,那么它的总设计师吴伟仁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有着怎样的奋斗历程呢?《一师亦友》展现了一位总设计师的成长之路,以“三段距离”书写他的成长故事。第一段距离是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讲述吴仁伟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如何克服重重难关,最终完成了“探月工程”的伟大壮举。第二段距离是从四川到北京的距离。吴仁伟的出生地四川省平昌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他本来只是个大山里的砍柴娃,但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段经历着实让人动容。第三段距离是从梦想到现实的距离,讲述了他从有志青年到顶尖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吴院士在节目最后表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从“知道”到“做到”的距离,以此鼓励大家要努力奋斗、排除万难,才能实现终极梦想。节目通过内涵、跨度、多个维度讲故事,让观众从故事细节中得到更多的激励和营养。

图: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左)在火星试验场实地介绍“祝融号”火星车

深刻:纪实影像和沉浸式访谈

创新是一档节目成就非凡品格、实现破圈引发话题热度的关键所在,作为一档新节目,《一师亦友》模式的多样化赋予访谈节目又一次关于创新的深度探索。节目将纪实镜头深入到嘉宾成长、生活、工作的环境中,用镜头语言记录嘉宾成长轨迹,纪实影像与访谈场景交织。

沉浸式访谈走入真实场景,主持人走出演播室,和嘉宾一起回到他们社会角色所对应的环境中进行访谈,通过多角度立体观察,与嘉宾展开思想的激荡和情感的交流,从而唤起与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与“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的对话,主持人聂一菁登上“奋斗者”号及母船“探索一号”,在总设计师叶聪的带领下,一边参观交谈,一边体验深潜装备,所到之处向观众一一进行介绍和解读。沉浸式访谈让观众身临其境,一睹大国重器的真容,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访谈使节目在传播形态上更具价值与深度。

图:与“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实地探访“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

价值:媒体融合创造传播效果最大化

根据央视索福瑞收视数据显示,《一师亦友》目前共播出18期节目,平均到达人数19.4万,累计到达171.3万人,在电视端已积累起初具规模的受众群。新媒体端也有不俗的表现,每期节目在新媒体端分别有文字和视频的双重呈现,实现优质内容的二次传播,拓宽节目的传播渠道,放大节目的影响力。下一步,节目将力争在新媒体上有所突破,已陆续入住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

《一师亦友》具有很强的新媒体传播价值亮点,其中的“嘉宾金句”较为典型。在节目中每位嘉宾会与观众分享一句“金句”,第一期节目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分享了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知道’到‘做到’的距离”,而当期节目也是以这句话为核心延展开来。嘉宾的金句不仅是人生的总结,更是思想的升华,放大了节目内容的深度和价值,更符合短视频平台碎片化传播的特点。汇聚每位时代人物的思想光芒和精神力量,广泛传播兼具时代温度和思想深度的优质内容,传播自信与正能量,这正是《一师亦友》的价值所在。

(作者:李玥 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

来源:央视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