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林芝8月4日電(彭寧鈴)在西藏林芝市波密縣委機關大院裏,坐落着一幢古樸典雅的兩層仿蘇式木樓。人們稱之爲“紅樓”。

  許多年前,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來此紮根奉獻,紅樓見證了他們帶來的築路通車、平息叛亂、開放發展……許多年後,這些人成爲人們口中的“老西藏”。如今,在“老西藏”曾經工作的地方,一些年輕人追隨着前輩的腳步,講述着他們的故事。

  近日,“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網絡主題活動媒體團一行走進了紅樓,走進了“老西藏”的故事。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走進林芝波密縣紅樓:聆聽“老西藏”的故事

  紅樓內的展示牆。彭寧鈴 攝

  必講的“老西藏”

  在紅樓入口右側的牆面上,貼了這樣一壁照片: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叫李傳恩、張玉梅、楊宗禮……

  據波密縣古鄉黨委委員、副鄉長,同時也是紅樓解說員的張慶衝介紹,這是當年來到雪域高原的“老西藏”,一共212位,既有解放軍,也有地方幹部。

  “這張圖可以看到,解放軍穿着短褲趟過河水,大家知道爲什麼嗎?”張慶衝指着展廳牆壁。那是一張黑白的、有些模糊的照片,一排軍人穿着短褲從河面趟過,難以想象,這是一條冰河。

  張慶衝介紹,其實第一次趟過冰河時,解放軍是穿了棉褲的。

  “當時,河面水流嘩嘩,大家都以爲溫度在零度以上,沒想到上岸後棉褲結了冰。”張慶衝說,“到這時他們才發現,由於落差太大,水流速太快,西藏的冰河結不住冰,看似流淌的河水,水溫已在零度以下。”

  “於是,男同志們在前面穿着短褲過冰河,女同志就跟在後面,穿着單衣淌過。”

  翻雪山、趟冰河,當年的解放軍歷盡艱辛進了藏,然而進藏後,當地老百姓卻並未立刻接受這支隊伍。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走進林芝波密縣紅樓:聆聽“老西藏”的故事

  紅樓內展廳,圖爲昌都戰役時的人民解放軍。彭寧鈴 攝

  “最初解放軍進藏時,大家都跑到兩側的山上,誰也不敢下來。”

  但當藏族百姓從山上觀察這個部隊時,發現解放軍不進民宅、寺廟,非常尊重當地民衆風俗習慣,甚至還有“滿缸運動”——離開村莊的時候,他們甚至把老百姓家裏的水缸灌滿了水。這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最終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走進林芝波密縣紅樓:聆聽“老西藏”的故事

  波密工作人員守則。彭寧鈴 攝

  從一頁A4紙開始

  1950年昌都戰役後,波密地區要求解放軍進駐波密;1951年3月,中共波密工委成立;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區設計建造紅樓;1959年元旦過後,扎木保衛戰打響,60餘位戰士被兩三千名叛亂分子包圍在紅樓,苦守十日夜,取得西藏大規模平叛後的第一次勝利……

  幾十年間,波密留下太多的紅色往事。

  如今,在張慶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紅樓已尋訪到200多位波密歷史的見證者或後代,共蒐集相關圖書和老同志手稿30冊,老照片1800餘張,積累了7000餘分鐘的視頻資料。

  而在最初接下紅樓布展任務的2018年,這裏關於波密紅樓的歷史資料還“只有一頁A4紙那麼多”。

  “這還是在看了波密、昌都甚至整個自治區內的檔案館、圖書館後整理出的資料。”張慶衝說,這麼多年過去,尋找紅色遺蹟並不容易,要麼沒有資料,要麼說法不一,一場扎木保衛戰,最初足足整理出來28個版本。“各種講述都有,彼此之間很難形成印證。”

  張慶衝說,紅樓如今之所以能成爲波密的一種“紅色精神”,離不開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也要感謝當年“老西藏”們留下的生動故事,和“老西藏”後代們的奔走獻力。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走進林芝波密縣紅樓:聆聽“老西藏”的故事

  “老西藏”們。彭寧鈴 攝

  講到“老西藏”,張慶衝毫不掩飾欽佩與感激。

  張慶衝記得,王笑雨老人在彌留之際給了他17本日記。這些日記記錄了老人在波密任職的每一天,裏面只有工作,沒有兒女情長。臨行前,他問老人有什麼要求,老人說,“對組織提什麼要求喲?我沒有這個習慣。”

  他也記得一位首批進藏的解放軍老戰士。這位老人曾被人借採訪名義騙走在西藏時的老照片,堅決不接受採訪。

  “我就在他家對面酒店住下,每天出去找人採訪,出發前,先去老人那兒敲一次門。”張慶衝說。終於,在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拜訪時,老人讓他進了屋。

  當張慶衝看到老人拿出他無比珍惜的28張照片,提出願意留下自己的相關證件、設備,等複印完照片再回來和老人交換時,這個原本戒備心很重的老人朝他揮了揮手,“你拿去吧。”

  他同樣記得,在成都尋訪的過程中,是許多解放軍的後代帶着他,在烈日炎炎的午後穿街走巷,到處尋訪,而那些老人有些甚至已經70多歲。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走進林芝波密縣紅樓:聆聽“老西藏”的故事

  張慶衝在講解。彭寧鈴 攝

  留下的“小西藏”

  張慶衝是個“90後”,他的老家在離西藏很遠的河南,那裏有他的父母和未婚妻。2016年,應屆畢業的他隨着國家專項計劃來到了西藏。

  5年前進藏時,張慶衝的初衷非常簡單,“我想我要做兩件事,一是喜歡做的事,一是必須做的事,也就是一邊欣賞西藏波瀾壯闊的美景,一邊認真完成工作。”

  回憶最初尋找“老西藏”的心態,張慶衝評價自己的採訪具有“功利性”。“我當時急着布展,主要是想完成一件任務。”

  但在越來越深入的尋訪“老西藏”的過程中,這個“90後”的心態發生了大轉變。

  “我發現這些老人們的故事太生動了。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在當年,在他們離開以後的許多年裏,他們依然熱愛着西藏。”張慶衝說。“老西藏”們住在全國各地,但當真正走近他們時,他幾乎感覺不到他們已經離開西藏多年。

  “他們還能寫規範的藏文,說流利的藏語,在老人們的客廳裏,懸掛着布達拉宮、‘老西藏’精神。他們的案頭是西藏日報,守候西藏新聞聯播是他們幾十年來都不曾改變的習慣。”

  在張慶衝看到的世界裏,老人們不止是“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他們是把自己一生最純粹、最無私的時光奉獻給了西藏。

  “我不禁假設,如果把這些艱鉅的任務交給現在的年輕人,我們能不能承受?”

  很快,張慶衝否定了自己。他看到了抗洪救災、抗擊疫情中年輕的身影。“歷史沒有給我們90後太多考驗的機會,但當災難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是可以衝上去的。”

【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走進林芝波密縣紅樓:聆聽“老西藏”的故事

  波密紅樓。彭寧鈴 攝

  正是在“老西藏”們的影響下,曾經的“工作”已成爲一種情懷。如今,聽過張慶衝講解的,有黨政幹部、駐地部隊,也有中小學生、企業職工。

  除了紅樓講解,他還義務爲中小學校、機關單位講黨課。張慶衝特別喜歡給孩子講黨課,他記得,曾經有一個藏族孩子聽完後給他留言,說自己從來不知道,他的先輩曾經像牛馬一樣生活過。

  “這些紅色故事之所以能打動人,是因爲它們具體、有血有肉、聚焦人性,不斷刺激着我們的幹部羣衆和青年學生。”張慶衝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能理解真正的紅色基因是什麼。才能明白,我們的前輩原來經歷過什麼,現在的幸福生活原來是這樣來的。”

  今年7月,張慶衝在波密的5年工作期滿,已經可以選擇離開西藏。但他選擇了留下。

  “我也許這輩子都離不開西藏了。”他說。

  張慶衝說,他希望在自己年老時,也能像“老西藏”們一樣,可以擁有一段最純粹、最無私的回憶。(完)

原標題:【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走進林芝波密縣紅樓:聆聽“老西藏”的故事

值班主任:顏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