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环绕,水稻抽穗扬花,希望的田野魅力无限。“今年我们村实施了200亩稻田养鱼项目,目前稻子长势良好,预计又能增收50万元以上。”看着绿油油规模连片的稻田,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街道胜利社区半弓田村的小组长李朝金相信,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半弓田村进行稻田养鱼已经5年了。2020年,全村实施稻田养鱼项目300亩,亩产稻花鱼40公斤,每公斤卖出50元;亩产优质大米350公斤,每公斤卖出6元,比普通栽培大米市场价贵2元,每亩多增收700元。

供图

“半弓田村大米价格高的核心秘密在于科技含量高。”胜利社区纪委书记、监委会主任潘永兴介绍,在各级单位支持下,半弓田村成为滇中高海拔一季稻核心示范区和寻甸县滇池流域及补水区(牛栏江)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技术示范村,由县农业农村局免费发放稻种、化肥、鱼苗,在240亩示范田里,种植滇禾优34、滇禾优615等优质抗性品种,集成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配方精准施肥、生物诱抗防控、无人机飞防等农业及生物防治技术,综合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确保农产品农残不超标,农田环境无农药长期残留,实现稻田养鱼“绿色、高质、高效”。

半弓田村还种植了400亩胜玉6号玉米新品种,去年实现亩产420公斤。在近日举行的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现场培训会上,玉米种植户代表积极参与培训,用心学习防治原理、放蜂技术、注意事项等内容。“我们虽然是彝族村,但我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李朝金说,全村34户人家,除刚分户出来的2户外,其余全部是县级农业科技示范主体。

供图

虽然耕地资源丰富,但村民们没有被土地束缚,村里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村民周文夫妻二人近10年来常年在昆明建筑行业打工,不仅积累了资本,回村盖起了3层高的新楼房,还学会了技术增长了本领,并当起了包工头。“自己发展起来了,不能忘记帮带乡亲们。”周文说,在他的建筑工人队伍里,本村村民就有20多人。

3层高的楼房在半弓田村比比皆是。“看着高大崭新的楼房、环境优美的村庄、欣欣向荣的产业,很难想像这里的群众都是从生存很艰难的地方搬来的。”仁德街道宣传委员王旖旎介绍,1986年,金源乡龙潭村委会糯勒村18户彝族群众因地质灾害举家搬迁到这里,最终留下来的13户人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下艰苦奋斗,闯出了如今的幸福生活。

供图

35年来,村民们再苦再难都要坚持送孩子读书,接受良好教育,村里先后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13名小学教师。脱贫户李朝芝为了供孩子读书,夫妻二人农忙时在家“侍候”田地,农闲时候就到县城附近打临工,做到农业生产、务工增收两不误。如今,大女儿已经工作,月收入有5000多元,小女儿也顺利考取了西南农业大学。

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民们还把提倡遵纪守法、提倡团结友爱、提倡孝老爱亲等“八个提倡”写进村规民约,并用实际行动把半弓田村创成了“云南省卫生村”,村庄的面貌更新,人的精神风貌更好,发展动力和势头更足。

“没有落后的民族,只有落后的思想和教育。”村民们坚信,在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里,只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肯学肯干肯苦肯拼,守护好绿水青山、优美田园,更好的日子一定还在后头。

云南网记者 茶志福

来源:云南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