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沁鸥

失望——这是21岁的潘愚非走下赛场后的第一反应。

他得承认,自己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第一次出场,砸了。

速度赛7秒59,20名选手里排名垫底,两次攀爬均出现失误。即便速度并非他的主项,这也不是他平时的水平。

岩壁之前,现场DJ播放着动感的音乐,第一次走上奥运舞台的攀岩比赛延续着它一贯的“嗨翻天”风格。

岩壁之后,则是另一个世界,运动员们需要留在“隔离区”准备比赛,以防他们提前知晓比赛线路。教练赵雷走过来告诉潘愚非不用想太多,然后留他自己安静坐着。

现在,摆在潘愚非面前的是道攀岩者需要自己去解的“题”。从潘愚非8岁选择攀岩开始,这种解题、破题已经进行了无数次,在奥运会上要进行,以后也依旧会进行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这项被称为“岩壁芭蕾”的运动令潘愚非着迷。

对 话

去奥运会之前,潘愚非在北京怀柔的训练基地接受东京2020官网的采访,提到了自己当初选择攀岩的原因。“小时候体质弱,就去练了跆拳道。看到跆拳道馆旁边有个岩壁,就开始自己爬,一下就喜欢上了。”潘愚非说,跆拳道他也打过比赛,但是自己不喜欢和别人对抗,走上赛场总觉得不舒服,但岩壁却给了他“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机会。“就像是解题,也像对话。”他说。这与潘愚非主攻的项目有关。攀岩速度赛使用全球统一、男女通用的赛道,且两名选手同时出场、一枪淘汰,竞争意味很浓。但潘愚非主攻的攀石和难度赛则每场比赛的线路都不同,选手的攀登也是相互独立的。赛前,选手会被集中在“隔离区”,比赛开始后才会被从岩壁后放出。直到那时,他们才知道要爬的路线长什么样:岩点形状、大小、分布,路线跨越的长度、角度……这些元素可以形成无数的排列组合。其中,难度赛需要选手攀上一条高15米的路线顶端。攀石赛的岩壁不高,但却模拟了自然岩壁的攀爬方式——不戴保护绳,按照特定轨迹完成四条线路的攀登。有的线路考察力量,有的考验体能,有的挑战平衡性,有的甚至不需要超强的硬实力,但如果观察不到定线员设置的陷阱,空有力气也只能无处安放手脚……“每条线路都是不一样的,就像一道‘谜题’,去破解它,你需要先了解你自己。”潘愚非说,“所以每次都是和自己对话,再去和岩壁对话。”“阿非很安静。”这是东京奥运会中国攀岩队领队王勇峰对潘愚非的观察,这个男孩不常把情绪表现在外,但却有着敏锐的感受力。但在潘愚非妈妈的印象里,性格内敛的儿子是能够在岩壁上释放自己的。“他特喜欢攀石和难度这两个项目,特别有成就感。”潘妈妈说,“完成一条新路线,他甚至会和我说:‘妈妈,攀岩爽死了!’”较 劲

岩壁之上,潘愚非也经常和自己较劲。“小时候爬难度赛,有的线路上不去了,他也不撒手,就使劲抓着不肯下来。”潘愚非妈妈说,完不成线路时,潘愚非总哭,哭完了就站在岩壁底下瞪着岩壁复盘,然后继续爬。“我以前很爱哭的。”潘愚非承认,“好胜心很强,所以也怕失败,失败了怎么办?”16岁,潘愚非进入国家攀岩队。东京奥运会周期,他和队友开始为争取奥运资格备战。2019年8月在日本举行的攀岩世锦赛上,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进攀石半决赛,有可能的话冲击难度决赛。“但可能是执念太强,反而就做不到了。”预赛里,攀石的五条线路他完成得都不好,两条线有致命失误。是意大利外教的话点醒了他——“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就没有浪费每一天;只要你用尽全力了,不管结果怎样,你已经赢了自己。”走上岩壁,看见自己,要胜过的也是自己。2019年11月,在法国图卢兹举办的奥运资格赛中,潘愚非凭借预赛总积分第二的成绩进入男子决赛,锁定东京奥运入场券。破 题

东京,8月3日的傍晚。速度赛后约半小时的休息结束,潘愚非从隔离区里跑出。如果说速度赛只是因为赛制要求而不得不做的必答题,那么接下来的攀石和难度,才是潘愚非渴望去迎接的自选科目。攀石赛,潘愚非四条线路一条到顶,拿到三个得分点,排名第八。前两项赛后,他晋级决赛的前景已比较渺茫。难度赛,他在一个自己没有想到的点上意外跌落……并不是每次破题的尝试,都能有满分结果。对于此,潘愚非早已明白。“奥运会和其他国际比赛差不多,都是去拼,除此之外没有想太多。”赛后问起第一次踏上奥运赛场的意义,潘愚非说不出太多,他一直在回想刚刚难度赛岩壁上的一切:为什么左手会突然出了那么多汗,重心就没有稳住?右脚脚点踩住了,然后去挂快挂,一系列操作都没问题,哪里出了问题?……他沉浸在复盘的状态里离开了混采区。2021年东京的夏天,潘愚非的奥运故事没有一个完美的开头。他今年21岁,也没有人能向他保证,这故事在巴黎、洛杉矶,或者更远的未来,就必然会有圆满的结尾。每次岩壁上的“谜题”,都代表着未知。但重要的是,他将一直解下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