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已不足190天,冬奥筹办也进入全力冲刺的最后阶段。近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建设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本届冬奥会场馆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2008年奥运会场地遗产、在选址时尽量贴合原有地形、融入更多中国元素、首次全部使用绿色能源……让大众最为关心的冬奥场馆揭开神秘面纱。

场馆建设进入“最后冲刺”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包括竞赛场馆12个、训练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24个。”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介绍说,截至目前,三大赛区12个竞赛场馆永久性设施已基本完工,非竞赛场馆大部分完工、部分即将完工。“承担开闭幕式的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改造也将在今年10月份完成。”

△首都体育馆内景。(来源:北京日报)

“我们将在今年完成国家体育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的部分收尾工作,年底前还将完成所有临时设施的交付。”刘玉民表示,“近期,东京奥运会正在进行,我们也在密切关注东京对疫情的应对措施。下一步,我们会借鉴东京经验、结合北京的防控政策,‘一馆一策’地制定防疫方案,会增加一些临时设施,比如隔离通道、临时厕所、隔离板墙、临时隔离点等,保障人员安全。”

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冰剂

“北京冬奥会将使用8座冰上场馆、10块冰面,除首体花样滑冰训练馆因冰面未改造而沿用原有制冷系统外,其他7座场馆9块冰面,均使用环保型制冷剂。”刘玉民介绍表示。

△ 3月25日,来自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双冰场馆”制冰人才订单班的大二学生在国家速滑馆制冰师(左一)的带领下学习制冰

在8座冰上场馆中,国家速滑馆、首都体育馆、首体短道速滑训练馆以及五棵松冰球训练馆4个场馆,均选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系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也是最节能的制冷技术,这在冬奥会历史上尚属首次。”刘玉民说。

不仅如此,北京冬奥会所有新建室内场馆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其他现有室内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北京冬奥会还为雪上项目研究制订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这是北京2022一项重要的遗产,也是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

另外,所有冬奥场馆都实现100%绿电供应,即电力均来自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为此,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次全部使用绿色清洁电力的奥运会。

传承山林理念带动工业遗址复兴

记者观察到,冬奥场馆规划设计中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如首钢滑雪大跳台昵称“雪飞天”;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昵称叫“雪游龙”;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昵称“雪如意”等。

刘玉民对此表示,雪上场馆在选址和赛道设计时,尽量贴合原有地形,比如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设计方案共经历5个版本,最终奥组委选择和山体最为贴合的版本;比如“雪如意”跳台最大落差约142米,北京冬奥会选址的山体落差正好140米;云顶滑雪公园、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赛道均和原有山形地貌基本贴合,这样不仅减少了对原有地形地貌的改变,也减少了土方量,节省了工期和资金。并且,雪上场馆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措施,尊重原有自然环境,尽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扰动。

随着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的入驻和滑雪大跳台的建成,有着百年历史的首钢园区正在实现复兴发展。如今,首钢园区已经从一个废旧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以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为基础,体育、文化、商业旅游相融合的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园区,也成了世界工业遗产保护与复兴的亮点,为奥林匹克与城市发展相互融合树立典范。

赛后利用贯穿始终

“本届冬奥会最大限度地利用2008年奥运遗产,14个奥运遗产包括‘水立方’等10个场馆遗产和国家速滑馆等4个土地遗产。冬残奥会后,大部分场馆只需进行简单转换就能进入赛后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赛后运营的实效性。”刘玉民说。

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计划贯穿规划建设始终。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于德泉透露,北京赛区和延庆赛区的场馆赛后都会对公众开放,将极大地改善公众参与冰雪运动的条件,为3亿人上冰雪提供硬件和技术支撑。赛后利用计划也贯穿场馆建设始终。例如,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随着冬季来临,就变身为“冰立方”,五棵松体育馆实现了6小时冰球、篮球场地转换。延庆赛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设计了大众滑雪道,并将赛后的旅游观光、夏季运动项目纳入规划设计中。缆车的设计方案以及山顶出发区也充分考虑了赛后旅游观光的需要。延庆赛区在赛后将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部分相对平缓的赛道开放,并建设多条大众雪道。赛后,延庆冬奥村将成为接待酒店,面向公众开放。

张家口市政府党组成员、北京市冬奥办副主任刘海峰表示,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在山顶建设了顶峰俱乐部,赛后也可用作会议和游览,结束区设计为标准足球场。

记者:刘圆圆

编辑:魏芯蕊

审核:周佳佳

来源:人民政协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