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王楠和张怡宁,三个响当当的名字,被誉为中国乒坛的"顶流"。

但有人却说,邓亚萍不是天才,只是刻苦而已。

说这个话的,是同时代的乒乓球选手陈静。

陈静打法凶狠,有反手弹击的绝活。

当年她一战成名,20岁就拿下了中国首枚女单奥运金牌,却在不久后告别国家队远走台湾。

高手远遁,一去30载,如今的她,过得怎么样呢?

不看教练脸色的"倔妞"

朱达仁老师是陈静的启蒙教练,1975年,他在武汉利济路小学指导孩子们练乒乓,经过舞蹈排练场时,一眼"相中"了扎着俩小辫的陈静。

开练后朱老师才发现,陈静看似文静,脾气却倔。

在一场少年乒乓球赛中,她一心追着上届冠军打,最后赢了。其他场次就打得漫不经心,导致总分很低。

陈静和孩子们

被选拔到省队后,朱老师语重心长地教育她,好好听教练的话,还不到12岁的陈静却说,"教练说得对的我就听,球场上是我和对方打,对手怎么样我最清楚"。

面对这理直气壮的反驳,朱老师也无语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运动员带点傲气不正是自信的一种表现吗?

1988年,汉城奥运会,乒乓球第一次被列入比赛项目,队员们为之沸腾。

可让谁去呢?当时国家队人才济济,参赛名额却只有三个。

队内投票时,加入国家队仅仅2年的陈静,在上交的纸条上写了一句话:你们为什么不选用年轻选手?

言外之意,选我去呗。

这十来个字,也改变了陈静的命运。

这个倔强的女孩,最终被列入了出战奥运的名单里。

后来陈静回应,"我觉得有些事必须自己争取,否则有好的机遇也可能溜走。"

比赛时,陈静和队友焦志敏、李惠芬不负众望,顺利打入女单四强。

半决赛战况异常激烈,焦志敏迎战李惠芬,陈静则对战曾在世乒赛中淘汰过焦志敏的捷克名将赫拉霍娃。

焦志敏

教练组连夜开会,作出战略调整,让焦志敏让球输给李惠芬,以防赫拉霍娃打败陈静进入决赛。

这段让球往事,众说纷纭,结果是焦志敏泪洒赛场,比赛后就宣告退役。

但对于陈静来说,则是她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今天忆起依然令人振奋。

她先是打败了赫拉霍娃,再胜李惠芬,拿到了乒乓女队第一块奥运金牌!

看这老照片,站在中间的陈静真是意气风发,青春无敌!

按理说夺冠后的陈静理应前途无量,但第四十届世乒赛,陈静一个冠军都没拿到,1990年举办的北京亚运会出赛名单里,也没有了她的名字。

陈静左思右想,决定告别国家队,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对此,众说纷纭,有说教练组在奥运会决赛前夜要求陈静让球给李惠芬的,而陈静一如既往地"倔",没有服从安排,赛后就坐上了冷板凳。

也有说当时邓亚萍崛起,队里把重心转移到她身上,让陈静倍感失落,心生去意。

还有说她的主管教练被调去了男队,导致陈静不适应的等

对于种种流言,陈静表示,"我离开是因为我对乒乓球没有兴趣了。""当时有很多球员离开国家队,其中原因我不好评价,教练有没有私心,谁知道呢?"

后来陈静计划去日本读书继续深造,但这个计划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她考虑再三,最终将目的地定在了台湾。

奥运金银铜牌拿了个遍

1991年10月,陈静应一家电脑公司的邀请,来到了台湾。公司除了利用她的身份进行产品推广,还让陈静指导乒乓球队。

当时台湾练乒乓球的环境不好,连职业乒乓球运动员都没有,不是上班族就是学生,更别说找到高手与之对抗了。

陈静当时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离开了内地的环境,我就真的保持不了世界巅峰的位置了吗?"

陈静的倔劲儿又犯了,她代表中华台北队出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夺得乒乓球女单银牌。

谈及比赛缘由,她说,"我们在外面训练,条件比在国家队差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训练,我只是想证明自己还可以和世界一流好手较量。"

这场比赛中,陈静遇到了从前的老队友、强劲对手邓亚萍。

在0:2的情况下,她调整战术,将比分追平,最后在决胜局中落败。

有人说她"走神"了,居然以5:21的大比分完败。

也有人说,陈静这么做,是为了不与培养自己的国家队"对抗"。

不过,以陈静的性格,估计不会让球。

时隔8年,她再登奥运舞台,证明自己依旧能行!

4年后,陈静再次上阵,在悉尼奥运会夺得铜牌,成为了罕有的拿下奥运乒乓球女单金银铜三块奖牌的运动员。

也许有人会说,铜牌有什么厉害的,不过是第三名而已。

要知道那时陈静已经年过30,巅峰期不再,四年间一边在银行上班,一边在直销公司兼职。

她甚至还签约台湾金牌经纪人夏玉顺,唱歌主持拍广告,成了林志颖的同门,半只脚跨进了娱乐圈--这些事务占据了她的大半生活,和常年规律训练的运动员不可同日而语。

但最终,陈静选择了回归,她觉得还是打乒乓最适合自己。

在不同行业的跌撞、尝试,并非毫无用处,相反,它帮助陈静完成了从单纯的运动员到"社会人"的转变。

当然,她的感情生活也没落下,和退役后来到台湾执教的教练肖战惺惺相惜,谈了一场"师徒恋"。

多年后,带出了张继科等大满贯冠军、和娱乐圈顶流同名的肖教练,顶着锃亮的"聪明绝顶"大脑袋依然活跃在球坛,而陈静则在2000年宣告退役,揭开了人生的新一页。

乒坛"霸道女总裁"

陈静是个喜欢做计划的人,对于人生,她有很多的规划。

她相信知识的力量,退役后远赴美国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在学校指导球队并学习英语。

2003年,陈静回到华南师大攻读体育心理学,成功拿到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在老朋友刘国梁的牵线搭桥下,陈静回到了阔别16年的国家队,那是2006年。

这次她拥有了全新身份--心理辅导老师,无偿为国家乒乓球男队的队员们调节心理,缓解压力,从容备战08年北京奥运。

队员们很信赖她,称这位前辈为静姐,时不时找她聊一聊,抖落负重,轻松上阵。

陈静的步履从未停下,2013年,她又添一新身份--"广东陈静乒乓球俱乐部"老板,这是一段全新的冒险之旅。

从产生运作乒超俱乐部的念头,到买下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陈静只用了一周的时间。

乒坛"女霸总"一直都在路上,她说不想到老了回忆过去,只有那一枚金牌的记忆。

尽管俱乐部初期发展不如预期,一年砸进500万,但陈静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2015年,俱乐部接受赞助,改名为深圳宝安明金海俱乐部,再次起航。

至于会不会亲自带队,陈静笑着说,有教练就够了,在做老板之前,她是个母亲,陪伴孩子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儿子陈理烨于2008年出生,健康活泼,给陈静的人生增添了别样的乐趣。

网上传说陈静的丈夫是国家体育总局前排管中心主任徐利,但并没有找到确实的信息,这位冠军背后的男人,也是相当的神秘了。

正如陈静当年的自传所说,"赢别人,也要超越自己"。

每一次转身,她都秀出了漂亮的战绩。

善于掌控人生的陈静,预祝你书写出更多的精彩篇章。

作者:芬尼

责编:zeri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