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當今世界第一運動。提到足球,我們在腦中會聯想到一個個熟悉的名字,從貝利、馬拉多納到梅西、C羅,他們在爲球迷奉獻出精彩的比賽的同時也賦予給這項運動美的享受。

足球是當今世界第一運動

足球,又是中國球迷心中永遠的痛。這些年我們的足球國家隊沒少受到來自各方的調侃和嘲笑,在這些調侃和嘲笑中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但更多的是對中國足球"恨鐵不成鋼"的一種情緒宣泄。

球迷們之所以對中國足球抱有這麼大希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爲中國是足球的發源地。儘管現代足球和古時候的足球不是一回事,但追根溯源,足球的歷史離不開中國。

有一個段子很搞笑,說"齊達內退役了,法國足球10年沒緩過來;克魯伊夫退役了,荷蘭足球20年沒緩過來;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年沒緩過來;高俅退役了,中國足球一千年沒緩過來!"

玩笑歸玩笑,但中國足球的確領先過全世界,儘管那時的足球還叫"蹴鞠"。

足球在中國古時候又稱"蹴鞠"

一、蹴鞠的起源

蹴鞠二字,蹴爲踢、鞠爲球,蹴鞠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踢球。關於蹴鞠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相傳早在黃帝時期就有利用蹴鞠來訓練士兵的傳說,不過真實性有待考證。作爲一項活動,蹴鞠最早見於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戰國策·齊策》記載:

"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而《史記·蘇秦列傳》中也有關於蹴鞠的相關記載:

"臨淄城有七萬戶,人民富庶殷實,其民無不以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爲樂……"

可見,無論是《戰國策·齊策》還是《史記·蘇秦列傳》中關於蹴鞠的記載都見於齊國。春秋時期的齊國是當時蹴鞠運動最爲興盛的國家,而齊國的都城臨淄也被後世學者考證爲蹴鞠的發源地。

蹴鞠發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

二、蹴鞠規則的演變

蹴鞠雖然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顯見於史料記載,但其規則和玩法卻和之後有很大區別。春秋時期的蹴鞠多作爲一種休閒或鍛鍊的形式存在,而到了漢朝,蹴鞠開始作爲一種軍事訓練的手段用來模擬作戰、訓練士兵。《別錄》中記載:

"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

漢朝人十分重視蹴鞠,將其視爲"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

當時的蹴鞠在規則和形制上已經發展出了一些現代足球的雛形,不僅設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臺。在皇室舉行的比較正規的蹴鞠比賽中,雙方各派12名隊員出場,以踢進對方球門次數決定比賽勝負。除此之外,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關於蹴鞠的專業書籍《蹴鞠二十五篇》,堪稱歷史上第一本"足球競賽手冊"。

到了唐朝,可能是由於邊患已平的原因,蹴鞠慢慢褪去了軍事色彩開始向娛樂方向發展。

此時的蹴鞠在製作工藝和材質上有了很大改進,之前的蹴鞠是實心的,踢起來不但笨重而且運動軌跡極不規則。到了唐朝,人們改用皮革縫成圓形球殼,並在內部放置動物膀胱用氣充滿,使之成爲充氣的球。這一改進使得球體變輕並富有彈性,爲蹴鞠這項運動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唐朝時期的蹴鞠在規則上相比漢朝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擴展,新增了一種兩隊隔網競技的新玩法,即比賽雙方中間隔着球門,球門中間有兩尺多的"風流眼",雙方各在一側,在球不落地的情況下,以射門進球數決定勝負。這種玩法避免了激烈的身體對抗,更注重於雙方隊員的技巧和配合,也使得蹴鞠變得更具觀賞性和娛樂性。

唐朝時期,蹴鞠在製作工藝和材質上有了很大改進

宋朝時期,蹴鞠向娛樂化方向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兩隊相互對抗的玩法已經基本消失,反而盛行單純表現個人技巧的踢法,謂之"白打"。

這種規則之下,踢球人往往圍成一個圓圈,以除手以外身體任何部位觸球,表演各種動作而不使球落地,類似於現在球隊日常訓練的圍圈顛球。這種玩法需要踢球人極強的身體協調性和精湛的技術,比賽起來令人眼花繚亂、歎爲觀止,還誕生了例如轉乾坤、燕歸巢、雙肩背月、柺子流星等專業動作術語,高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代表了蹴鞠在技術層面的最高水平。

宋朝之後,蹴鞠在規則和形制上沒有太多革新和發展,大多是作爲貴族和官吏間休閒取樂的形式存在。直至到了清朝,蹴鞠作爲一項運動基本消失在了中國社會中。

唐朝以後,蹴鞠逐漸向娛樂化方向發展

三、歷史上的"蹴鞠明星"

每一項運動都有風靡一時的明星,蹴鞠也不例外。

要說最早一代的蹴鞠明星,當屬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了。劉太公年輕時酷愛蹴鞠,但自己兒子劉邦當了皇帝后卻沒辦法踢球而十分苦惱。《西京雜記》記載:

"高祖竊因左右問,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販少年,鬥雞蹴鞠以爲欣,今皆無此,故不樂也。"

由此可見劉太公球癮之大。如果說劉太公酷愛蹴鞠是野史記載,真實性存疑的話,那麼西漢時期的項處則要算是第一個因蹴鞠而名垂正史的人了。《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一則名醫淳于意給項處看病的故事,故事說由於項處沒有聽淳于意的話,仍然到處踢球,最終吐血而亡。

"安陵阪裏公乘項處病,臣意診脈,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連肺。病得之內。臣意謂之:"慎毋爲勞力事,爲勞力事則必嘔血死。"處後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嘔血。"

可見項處對蹴鞠的熱愛已深入骨髓,真是踢球不要命啊!

三國時期有一個蹴鞠踢得特別好的人叫孔桂,他的球技甚至得到了曹操的欣賞。《魏略》中記載孔桂"故太祖愛之,每在左右。" 由此可見,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是一位"超級大球迷"。

曹操是一位"超級大球迷"

以上幾位雖說因蹴鞠而留名青史,但影響力和知名度畢竟有限。如果要找出一位在技巧上和知名度上都讓人望塵莫及的超級球星的話,恐怕非高俅莫屬了。《水滸傳》中關於高俅因蹴鞠發跡的故事寫得十分精彩,其中描寫高俅球技的有兩處。

一處是:

"也是高俅合當發跡,時運到來,那個氣毬騰地起來,端王接個不着,向人叢裏直滾到高俅身邊。那高俅見氣毬來,也是一時的膽量,使個鴛鴦拐,踢還端王。"

另一處是:

"三回五次告辭,端王定要他踢,高俅只得叩頭謝罪,解膝下場。才踢幾腳,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來,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樣,這氣毬一似鰾膠粘在身上的。"

通過以上兩段描寫,體現出了高俅精妙絕倫的球技。作爲被派到端王府辦臨時差事的跑腿夥計,高俅遇見來球居然使出了花活兒"鴛鴦拐",可見對自己球技的自信。

而在之後和端王府衆人的切磋中,高俅更是技壓羣雄,球就像粘在他身上一樣聽話,技術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怪不得端王(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如此喜歡高俅並讓他留下,因爲高俅的球技實在是高人一等。

由此可見,作爲中國足球的"老前輩"和蹴鞠這項運動的代表人物,高俅是當之無愧的。

高俅堪稱蹴鞠的代表人物

四、蹴鞠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的"晴雨表"

蹴鞠雖然是古時候的一項運動,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走向和社會面貌。可以說,蹴鞠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的"晴雨表"。

在蹴鞠誕生的春秋時期,人們從事這項運動更多是爲了增強體質和從軍前的身體鍛鍊,是那個時期戰亂四起、兼併嚴重的社會現實的客觀體現。

到了漢朝,由於匈奴在北方的巨大威脅,蹴鞠更多時候是被當做一種軍事訓練手段而存在的,具有很強的軍事屬性。

隨着唐朝太平盛世的到來,蹴鞠的軍事屬性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觀賞性和娛樂性和提高,畢竟在盛世,人們更需要的是歡樂和享受。

在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政策下,宋朝的蹴鞠進一步褪去了對抗和競爭色彩,慢慢演變成了一項純炫技的遊戲。

蹴鞠是中國古代人們喜聞樂見的一項運動

除此之外,蹴鞠在規則和形制上的演變還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滲透和影響。以儒家思想爲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中庸、以和爲貴,人們推崇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而鄙視爭強好勝的孔武之士。在這種思想的長期影響下,蹴鞠慢慢從對抗激烈的競技演變成技術至上的表演也就順理成章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