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杨美

为促进生猪产业稳定发展,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共分为5部分17条,明确了生猪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强调落实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突出生猪产能调控的关键措施,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包括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综合应急体系、持续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四方面举措。

市场人士表示,生猪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重点品种,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目前在生猪养殖亏损期,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如收储、补贴等,旨在稳定生猪生产,防止存栏出现大幅度的波动,避免未来生猪供应出现问题。

四方面举措促进生猪稳产保供

《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措施:

一是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生猪贷款政策,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生猪养殖相关贷款按程序纳入政策性业务范围。完善生猪政策性保险,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并扩大生猪收入保险。深入推进生猪规模养殖项目环评“放管服”改革。各地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随意扩大禁养区范围。

二是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把住能繁母猪这个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的“总开关”,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建立异常变化自动触发调控机制,保持能繁母猪合理存栏水平。

三是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综合应急体系。建立生猪产业综合信息平台,强化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调节,科学引导猪肉进口节奏。

四是持续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协同推进规模养殖场和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建设现代生猪种业,优化生猪屠宰加工布局,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生猪产能快速恢复,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到常年水平,当前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回落至15.5元/公斤。然而,长期困扰生猪产业发展的产能大幅波动问题尚未根本破解,产能恢复后市场价格再度陷入低迷,部分生猪养殖场(户)亏损,一些地方政策出现反复,生猪稳产保供的基础仍不牢固。”格林大华期货生猪分析师张晓君表示。

在此情况下,生猪产业急需一份针对全行业的纲领性文件,解决“后疫情时期”生猪产业无序扩张和价格暴涨暴跌的问题。华泰期货研究院分析师张志栋对记者表示,《意见》从5—10年的长周期来规划和调控生猪产业,对形成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疫病防控能力、预防市场周期性波动、保障猪肉供应安全均有重要意义。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国务院办公厅曾在2019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围绕稳定恢复生猪生产、着力保障市场供应,提出了六方面具体政策措施,同时提出了猪肉自给率、养殖规模化率和规模养殖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三方面量化目标,为生猪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两年前的文件相比,张晓君认为,此次《意见》延续了2019年文件中提出的“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同时将“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的目标”给出了“5—10年时间”的完成周期,并且提出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要求。此外,《意见》还强调“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支持政策”“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及“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综合应急体系”,强化监测预警,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完善政策调控机制,通过预调早调微调来保持合理的生猪产能水平,缓解“猪周期”波动,保持肉价在合理范围。

产业变局下利用期货可抵御周期性波动

从当前我国生猪生产恢复和市场供应情况来看,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生猪生产已恢复。据国家统计局统计,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万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2.1%。上半年猪肉产量2715万吨,同比增长35.9%。

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在我国生猪产能基本恢复的情况下,如何稳定市场价格成为接下来生猪产业发展的重点。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要更多地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努力保持猪肉价格在合理范围。

所谓市场化方式,张志栋告诉记者,从宏观角度来看,重点是维持政策的长效性和连续性,防止政策的过度干预导致生猪市场波动;同时,还要合理利用生猪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通过收储和抛储等逆周期调节方式,来缓解生猪市场的暴涨暴跌;此外,发布及时、准确的产业供应、消费数据体系,让市场主体充分了解产业现状,也可以使其提前调整生产节奏,避免盲目“羊群效应”导致的产业波动。

“从企业微观角度来看,积极运用期货等衍生品是规避和分散风险、规避产业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情况,积极参与套期保值,同时应严格避免投机行为。”张志栋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大商所上市的生猪期货作为金融避险工具,在“发现价值、规避风险”方面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更多的市场参考。

光大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吕品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一些套保意识强的生猪企业就已经通过生猪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弥补了猪价下跌带来的部分亏损。此外,“保险+期货”模式也逐渐走进产业,多种金融工具组合使用为猪企提供了更多的避险方案。当前来看,市场波动带给经营主体较大的风险,只能通过利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尽可能规避。

谈及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格局,张志栋表示,目前来看,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养殖集团全国布局基本形成,养殖规模化使得抗风险能力提高,猪周期被拉长。同时,养殖和屠宰行业均开始向各自的上下游产业延伸,市场竞争加剧,生猪产业仍在进一步优化升级。

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我国一大批高水平的规模猪场快速崛起,一批中小养殖户改造提升步入规模养殖行列。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7.1%,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未来,我国养殖规模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养殖企业竞争加剧,尤其是在猪价下跌阶段,完全养殖成本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在此情况下,期货工具可以助力企业锁定原料采购成本和生猪销售价格,抵御原料价格上涨和猪价下跌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张晓君说。

吕品还表示,未来生猪政策性保险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对金融工具的熟练使用,也将对我国规模化养殖的提升、中小养殖户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