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江商学院刘劲:能源供需两端同步“去碳”至关重要 我国有望在新能源领域建立全球优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满乐 实习生吕卓如北京报道“到了2030年,(我国)碳排放量基本就可以往下走了”。8月12日,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副院长刘劲在第十二届长江青投论坛上预测称。

刘劲认为,从“碳达峰”的目标上看,虽然我国短期内暂时无法达到,但十年以内可基本实现。从“碳中和”的视角上看,虽然现阶段能源消费的电力化趋势明显,但只有实现能源供给的清洁化,能源消费的电力化才能更有意义。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全球优势。

能源供给端和消费端必须同步“去碳”

所谓“碳中和”,即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转化量“收支相抵”。刘劲认为,从技术层面上看,要想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改变能源供给方式,用新能源替代碳基能源,更要在能源使用方面做到工业去碳、农业去碳、交通去碳,实现电气化。最后,与植树造林、工业碳捕捉相结合,以达到固碳、减碳的效果。

“在去碳的过程当中,供给端和消费端的同步非常重要。”刘劲表示,虽然现阶段能源消费的电力化趋势明显,例如电动车行业发展迅速、日渐挤占燃油车市场份额,但只有实现能源供给的清洁化,能源消费的电力化才能更有意义。倘若只追求消费端的电力化而忽视供给端的清洁化,那么某种程度上来看,碳排放仅仅是从供给侧转移到了供给侧,而没有实现真正的“去碳”,反之亦然。

除此以外,刘劲指出,若仅从经济角度来看,达成“碳中和”的目的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降低新能源的成本,“科技的进步极端重要,在科技还没有到位之前,政府要用补贴的方式降低新能源的成本”。其二是通过碳税和碳交易增加碳排放的成本。

至于何时可以实现“碳达峰”,刘劲认为,虽然我国出于发展经济的考量,在短期内暂时无法达到碳达峰,但按照我国目前发展态势,与碳排放紧密相关钢铁产量和汽车保有量均有望在十年以内与日韩等发达国家齐平,“到了2030年,碳排放量基本就可以往下走了”。

新能源行业前景广阔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仅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对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更有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刘劲指出,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不“安全”,能源进口总量占比为18.3%,其中油气资源禀赋不足、对外依存度高。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3%,且在逐年增加。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2.6%,长期来看仍有上升趋势。因此,“双碳战略”对我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随之给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

根据能源基金会资料显示,2019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产量分别约占全球总产量份额的67%、91%、79%、71%,逆变器产量占全球市场的80%以上,出口量占全球45%以上,光伏产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电整机制造超全球总产量的四成。

“中国在新兴绿色经济技术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可以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全球优势”,刘劲如此评价。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投资将达2.4万亿元,届时将为世界最高。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市场规模逐年上升,刘劲预测2021年新能源市场规模将达1.04万亿元。同时,基于可再生产业的就业创造率是传统能源产业的1.5至3倍,刘劲预计,到2030年,低碳领域的就业人数可达6300万。

除此以外,刘劲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也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2021年6月,中汽协预计称,未来五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增速可达40%以上。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在日前发布预测,认为欧洲、中国和美国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将在12年内超过燃油车销量。到2045年,非电动汽车销量将降至全球汽车总销量的1%以下。

“有人说新能源汽车更重要的是智能,也有人认为更重要的是能源,但是从碳排放角度上来讲显然是能源替代的问题”,因此,刘劲指出,电池技术是发展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瓶颈,“新能源车成本主要高在电池,但目前全球锂电池均价也在持续下降”。

“动力电池领域也存在类似摩尔定律的现象。IT领域每年成本要下降30%,但是在电池领域里面大概每年会下降18%左右,所以现在的新能源汽车从成本上来讲越来越有优势,而且似乎这个趋势还没有停止的迹象”。

(作者:满乐,实习生吕卓如 编辑:张玉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