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湖北觀察|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近40%,武漢離雙碳目標有多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劉茜 武漢報道

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下,各地紛紛佈局“碳”賽道,地方版碳達峯路線圖正加速浮出水面。

根據《武漢市碳排放達峯行動計劃2017-2022年》,到2022年,武漢市碳排放量基本達到峯值,碳排放量控制在1.73億噸。曾經的重工業之城武漢,也成爲全國最早一批明確提出碳排放峯值量化目標的城市。

如今,武漢正加速低碳試點城市建設,探索“雙碳”目標的更優解。8月2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武漢市創建全國低碳城市試點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武漢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接近40%。與2015年相比,武漢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接近50%下降至35%左右,而2020年的全國水平爲56.83%。

“下一步,武漢將鼓勵鋼鐵、建材、化工、石化、電力等重點行業率先提出碳達峯、碳中和目標並制定行動方案,在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推動創建碳中和工廠、碳中和工業園區。” 武漢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閻忠寧向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多家媒體表示,目前,已有50家單位申報近零碳及低碳排放區示範工程試點建設。

從高碳到低碳的轉型路徑

2012年11月,武漢即被列爲國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試點城市。截至目前,全國已開展了三批共計87個低碳省市試點。

武漢大學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市人民政府參事齊紹洲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爲了達到雙碳目標,武漢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從源頭到末端展開行動,走出了一條典型的從依賴高碳產業到低碳發展轉型的路徑。

交通是最直觀的領域之一。2017年以來,武漢按照800輛/年的速度,推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替換工程。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賀敏介紹,武漢現有新能源公交車4985臺,佔全市公交車總數的48.73%。今年,武漢計劃再更新純電動公交1000車輛,達到今年底新能源公交車佔總數50%以上的目標。

“以 10米的柴油公交車碳排放量50噸/1輛/年爲例,僅更換1000輛純電動車,碳排放量將減少達每年5萬噸。” 賀敏表示,武漢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超過60%,公交專用道單向運營里程達197.93公里,早晚高峯時段公交專用道公共汽電車平均運營速度提升30%以上。

此外,武漢有9條軌道交通線建成投運,運營里程360公里,在建里程200多公里,基本形成覆蓋“三鎮”、通達“新城”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達336萬乘次,最高日客運量達445.62萬乘次,軌道交通占城市公共交通客運量比重及過江分擔率均超過50%。

產業轉型無疑是另一個重要因素。 “十一五”末期,鋼鐵、石化、機械製造等傳統工業仍是武漢的主導產業。通過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嚴控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後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推動鋼鐵、石化等傳統工業低碳化改造和轉型發展,發展壯大低碳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武漢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數據顯示,到2020年,武漢四大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25.76%。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環境學院副教授王克認爲,通過目標倒逼,武漢產業轉型取得了很大成效,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比重有很大提升,碳強度下降非常明顯。

8月25日,武漢正式啓動籌建“武漢碳中和產學研促進會”,協同與集成科研、教育、生產在功能與資源優勢,搭建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對接與耦合平臺。

市場側居民側挖掘減碳空間

在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的目標過程中,除了依靠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型升級等減少高排放的措施之外,植樹造林等實現碳吸收、移除的方式,同樣重要。

這也即是“碳匯”的概念,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8月25日,武漢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揭牌,分別位於蔡甸區嵩陽山和新洲區將軍山。據測算,這兩片總面積爲1112畝的碳中和林基地,通過植樹造林再次形成森林後,30年內平均每年可吸收1000噸左右的碳排放量。而一個成年人每年呼出的二氧化碳約爲0.33噸。照此計算,1112畝碳中和林平均每年吸收的碳排放量,相當於3030個成年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

根據最新調查情況,武漢市現有森林面積1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5%以上,森林蓄積量816萬立方米。城市綠量的提高,使得2009年到2019年,武漢市森林碳儲量增加了140餘萬噸。“十四五”期間,武漢還將新植樹造林10萬畝,開展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經營40萬畝。

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副局長柯豔山介紹,武漢將覈算碳匯價值,建立覆蓋全市碳通量監測網絡體系,動態掌握全市碳匯變量,爲開展林業碳匯項目交易創造條件。

今年5月,我國最大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已完成5筆林業碳匯交易,共計191萬元,標誌着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效益轉化爲經濟效益的速度在加快。柯豔山表示,武漢也將探索林業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力爭“十四五”期間,在森林經營方面開發一批林業碳匯交易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發展林業。

此外,低碳發展與城市規模、人口密度等因素息息相關,武漢正通過一系列舉措,引領居民側、消費側的低碳轉型,讓市民從低碳行爲中獲得實惠。8月25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推出的低碳生活平臺——“碳碳星球”正式上線。

該平臺上列舉有“步行、地鐵出行、公交出行、共享單車騎行、乘坐新能源汽車、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等低碳行爲,完成每次低碳行爲後都可以獲得相應的“碳積分”。積分可以換購漢馬積木和徽章、運動裝備、武漢通卡等多種禮品。

“未來,武漢市將完善碳普惠頂層機制設計。”閻忠寧介紹,武漢要形成涵蓋企業降碳、市民綠色生活、大型活動“碳中和”及實現林業生態價值等方面的碳普惠機制,嘗試在“武漢馬拉松”等國際國內大型活動開展“碳中和”行動,打造“零碳漢馬”“零碳展會”“零碳景區”等一系列低碳品牌,打響綠色名片。

(作者:劉茜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