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出发!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扩大“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喻莎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继2020年基本建成后,正在迈向更高发展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开放大局,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对未来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措施。

《规划》详细列出“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措施,共44条涉及8个方面,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下一步,上海市将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加强部门联动、市区协同,全力以赴抓好贯彻落实,确保“十四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本次上海市政府所发布的《规划》,是在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这一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中长期规划,标志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2.0版本的开始。”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合伙人、安永中国金融改革特别工作组主管江海峰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规划》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6个具体目标,可概括为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两中心”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两枢纽”即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两高地”即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记者注意到,根据这些目标的指引,《规划》还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共4个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金融科技创新等最新发展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具体到细则来看,到2025年,在金融市场规模方面,预期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800万亿元左右;在直接融资功能方面,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规模26万亿元左右,在全国占比保持在85%以上;在金融开放程度方面,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债券市场持有的债券余额比重5%左右,“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7000亿元左右,“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接受度更高、影响力更大;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加快引进和培育,集聚50家左右龙头企业。

在2021年3月17日公布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在整体排名连续两次排名第三,稳居各大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方阵的最前列。那么,在后疫情和百年未遇大变局的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下一步棋该如何走?对此,江海峰表示,此次《规划》中提出的 “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和愿景,非常清晰的回答了前述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持续对外开放,但是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所占市场份额仍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国家,同时还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金融人才缺乏以及营商环境不够完善等短板。”江海峰进一步分析称,通过这六个具体目标的指引,在今后五年中,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将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并逐步达成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软实力,构建出高水平的金融开放生态圈,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中,在世界经济中获得相适应的影响力,并最终能够引领全球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推进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资产管理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数据显示,上海中外资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

截至2020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74家,比2015年末增加196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外资法人银行、保险机构、基金管理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成为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城市。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资管机构均已在沪开展业务,全国33家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中有29家落户上海。

8月24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接受媒体提问时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加大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构建良好的资管行业发展生态系统,紧紧抓住对外开放深化和金融科技应用两大发展机遇,加强金融法治、行业自律、政府服务这三项有力保障,重点培育资管行业“机构、产品、市场、人才”四大核心要素。

“下一步,上海将着力完善多元化资管机构体系,创新更多资管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资管领域国际化水平;着力加强资管人才引进培育,优化资管发展环境。”解冬强调。

在提升全球资产管理能力方面,《规划》指出,将丰富资产管理行业主体;重点发展基金登记、估值核算、基金评价、货币经纪、咨询资讯等服务机构;加强资产管理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权益类产品发行力度,丰富固定收益产品种类等。

提升“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

记者注意到,在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中,有一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那就是“上海价格”。

在具体目标中提到,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在第二大主要任务措施中也强调,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大力提高上海金融市场价格影响力,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提升重要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力。

回顾上半年,大宗商品走势已出现了分化。8月份,大宗商品市场两极分化明显,铁矿石等商品下跌,棕榈油、焦炭则站上历史高点。在本次《规划》中,明确提第一梯队固上海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显著扩大“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把支持“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上海价格”在国际金融市场广泛使用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进行列举。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提升上海金融市场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

目前,上海已拥有包括证券、期货、黄金交易所、原油期货交易所,保险交易所在内的全国最完整的交易所体系以及世界领先的金融市场规模。截至2020年末,上海证券交易所已成为股票市值全球第三大证券交易所、筹资规模世界排名第一,银行间债券市场也荣登全球第二。 同时,上海黄金交易所场内现货黄金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货交易所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第一,原油期货也已跻身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因此,上海在金融及大宗商品交易在规模上已经处于世界的顶尖地位。”江海峰指出,如何加大国际的影响力,提高“上海价格”在国际市场的存在感无疑是下一阶段的攻坚战。主要可以从平台建设,产品创新,和国际市场的互联互通等维度发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们欣喜的看到,在迄今国家和上海市所发布的相关文件和规划中,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举措,例如,资产国际交易平台等新平台的建设,推动设立场内全国性大宗商品仓单注册登记中心、国家级大型场内贵金属储备仓库,建设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推出更多交易品种进一步深化黄金国际板建设,推进期货市场开放等。只要这些举措得到实现,相信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一定能够有质的提升。”江海峰向本报记者表示。

江海峰强调,“上海价格”的影响力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推动各类商品的具体举措的同时,还应该坚定不移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化的进程。人民币在交易、清算、储备等维度的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自然会提高“上海价格”的影响力和存在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