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世界知識局’(ID:sjzhishiju)

炎炎夏季,又到了哈啤的好時節。習慣對瓶吹的酒精擁躉,會發現一個現象:

外國啤酒的瓶子總是花裏胡哨,隨手排列都能調出個色譜圖,堪稱是擺拍的絕佳背景板。

而國產啤酒,則在包裝上延續着生猛粗糲的特點,且大多選用工業原始風的綠色。正所謂,濃度或許有高低,設計絕對無差異。

這些連PS軟件可能都識別不出色差的大綠棒子,究竟是怎樣一統國產啤酒江湖的呢?

大綠棒子嚴肅考察

其實,最早使用綠色玻璃瓶作爲容器的,並不是啤酒,而是葡萄酒。

17世紀,葡萄酒在歐洲市場擁有絕對領先的地位,但用來裝酒的容器卻很簡單,只有羊皮囊和橡木桶。中後期,玻璃製作技術革新,葡萄酒終於迎來了更適合運輸與儲存的玻璃瓶。

而此時的啤酒,和現在的啤酒還是兩回事,飛流直下三千尺,也不見任何啤酒泡,尚無出圈的可能。直到19世紀,在冷凍機與蒸汽機的加持下,口感更佳的啤酒才進入大規模生產的工業化時代。

啤酒主要原料小麥的世界產量地圖 圖片源於AndrewMT

面對新興商品,包裝是個巨大缺口,市面上盛產的綠色葡萄酒瓶,就直接被用來裝啤酒了。

在巨大的產能缺口面前,啤酒生產商選擇了直接採用市場上成熟的葡萄酒瓶生產工藝,“舊瓶裝新酒”用綠色瓶子裝紅酒,並非是踐行紅配綠的混搭主義美學,而是囿於工藝所限,實在沒轍。

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是各類無機礦物,由於當時的技術欠佳,無法剔除玻璃中呈現綠色的亞鐵離子,所以早期的玻璃瓶子,都是純天然的綠色。

到了19世紀末,玻璃製作工藝再次精進,這次終於可以實現雜質無殘留了,可廠商在製作玻璃瓶時,依然還是沿用着綠色傳統。這次則是出於實用性的考量。

啤酒的釀造原料中,有一味被視爲啤酒靈魂的酒花。

酒花可以提香防腐,但如果長時間接觸光照,酒花會促進核黃素的形成,與啤酒中的異阿爾法酸反應,分解出帶有臭屁味道的化合物。加之,又是密封在玻璃瓶裏,更加劇了口味變質的進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灌一大口,甭提多酸爽。

當時冰箱還未普及,綠色天然就是一道隔光屏障,可以防止啤酒真的變成馬尿。

實際上,大綠棒子的地位並不是始終牢固的,就在上世紀30年代,它還一度被棕瓶奪走江山。從光學角度分析,棕色比綠色具有更好的耐光性,可以降低酒花的副作用,啤酒放在棕色瓶裏,自然儲存得更久些。所以,大多廠商都改用了棕色玻璃瓶子裝酒。

但這種情況沒能持續下來。綠色玻璃瓶子的製作工藝相對簡單,只需要保有它本來的屬性即可,而想得到棕色瓶子,則要先爲綠色玻璃脫色,再加入化合物,相當於多了兩層步驟。

二戰以後,士兵對酒精的渴求讓酒商捕捉到了財富密碼,但與此同時,棕色玻璃瓶很快就供不應求了,許多品牌又用回了更容易製作的綠色玻璃瓶。這些品牌有口皆碑,綠色瓶子因此成了優質啤酒的代名詞,所以,這個傳統就沿用了下來。隨着冰箱的普及,棕色瓶子遮光性的優先級迅速降低,更沒人動得了大綠棒子的地位了。

有句歌詞唱得好:“我說情人總是老的好,曾經滄海桑田分不了。”放在玻璃瓶子上,也是同理。而在中國,大綠棒子尤其多。

江湖傳言,青島人都是用塑料袋裝啤酒喝的,一旦去外地喝瓶裝酒,就會覺得如同是自來水裏勾兌了幾滴酒精。

與大綠棒子相掛鉤的量大價低、味道寡淡的啤酒是如何制霸中國市場的呢?

工業拉格進擊史

首先要釐清一個概念,啤酒的發酵方式分爲兩類:艾爾(Ale)與拉格(Lager)。味道相對寡淡的大綠棒子,一般屬於後者。

決定兩者味道差異的,是酵母的位置。艾爾啤酒採用的是上層發酵方式,顧名思義,酵母在頂部。這樣的釀製方式,會使得酵母釋放出更多風味物質,讓啤酒的口味濃重,口感豐富。

但與高收益相伴的,是高風險。艾爾在發酵期間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極易引起啤酒變質,因此很難把控具體的產量和質量,開蓋後是驚還是喜,只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相比之下,採取下層發酵方式的拉格啤酒就顯得穩定而中庸了。由於酵母在底部工作,代謝物稀少,所以口感上更加清爽、寡淡,適合大衆口味。所以,在街邊的排擋裏動輒十瓶起步的老哥們,單純論起酒量,可能並不見得有多高,只是肚大能裝。

從某個角度看,拉格的崛起,是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19世紀,大衆對啤酒的消費需求迅速增長,由於高成本、低效率的特性,艾爾難以填補這個缺口,而拉格對原料和工藝的要求更低,味道和產量也容易把控,天然就適合工業化量產。

脫穎而出的拉格啤酒,從1840年,便制霸啤酒市場至今。有數據顯示,在中國,九成的啤酒都是拉格啤酒中的淡色拉格,而事實上,中國啤酒的發展,自始至終也都是和拉格息息相關的。早在遠古時期,中國已經有類似於啤酒的酒精飲料,但現在正八本流入市場的啤酒,實際上是舶來物。

1900年,俄國在哈爾濱建立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就是如今哈啤的前身。

1903年英德合資的英德釀酒有限公司在青島成立,後來演化成了著名的青島啤酒由於本身是外國工廠,它們在當時生產的就是淡色拉格,這就成了中國啤酒文化發展的基礎。

1900年開始,一些民營酒廠陸續出現,但在技術、原料、設備集體被壟斷的情況下,到1949年,全國的產量也才只有7000噸,難以撼動兩家外資酒廠的地位。

轉機始於解放後,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啤酒產業逐漸國產化,爲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改革開放後,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各地的國營啤酒廠迅速建立,想做到批量高速生產,仍然要選用工藝成熟的拉格啤酒。在國有計劃經濟的推動下,拉格就這樣從上而下地確立了統治地位。

大綠棒子爲何屹立不倒

雖然如此,但是國人對“大綠棒子”的怨念,一直很深。

德國是拉格啤酒的起源地之一,直到今天,依然有人非常推崇德國啤酒,這是有原因的。1516年,巴伐利亞地區(今屬德國)頒佈了啤酒純淨法,規定啤酒釀造只允許用麥芽、啤酒花、水和酵母四種原料。

嚴格控制原料帶來了比較穩定的風味,不過,如果你仔細看國產啤酒的配料表,就會發現許多新驚喜。

以市面上常見的哈爾濱啤酒以及青島純生爲例,從它們的成分表可以看出來,釀造原料並不只有上面四種。

純生多了大米,哈啤多了玉米大米和玉米爲啤酒帶來了更高的出糖效率,進一步降低了成本,但也使得啤酒的香氣與口味更加寡淡,許多國產啤酒被吐槽爲“尿啤”,這是重要因素。

近幾十年,一統天下的拉格啤酒,也開始面臨新的挑戰——精釀啤酒。1978年10月4日,總統吉米·卡特簽署了1337號議案,將家庭釀造小量自產自用的啤酒合法化,這種啤酒被稱爲“craft beer”,意即“手工啤酒”。在中國,它被翻譯爲“精釀啤酒”。

美國釀酒師協會規定,生產精釀啤酒的酒廠必須符合三條原則:每年產量不得超過600萬桶,且這些啤酒的都要用於商業交易;非酒方的股份佔比不能超過25%;通過傳統或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來釀造啤酒。這些新興的啤酒,絕大多數是艾爾啤酒。

隨着現代食品工藝的進步,過去曾經束縛過艾爾啤酒的技術問題,已經不再成爲問題,相反,上發酵法帶來的豐富口味與濃烈口感反而成爲了拉格無法比擬的優勢。

大量加入啤酒花的IPA、將酒精度做到10°以上的烈性啤酒、藉助乳酸菌進行發酵的酸啤酒、加入鹽釀造的古斯啤酒……與單調的拉格比起來,精釀啤酒的確顯得更“五顏六色”。

與此同時,大綠棒子似乎越來越不招人待見,但罵歸罵,大多數人仍離不開它。

畢竟,只需幾塊錢,就能在炎炎夏日換來大快朵頤的冰爽體驗,控制在較低水平的酒精度,也不會讓你過於擔心睡過頭趕不上上班,配合燒烤、火鍋這樣的重口味食物,清淡的口味又正好“涮味兒”……

就憑這些,大綠棒子依然會繼續統治下去,不過,當你想“升級”一把的時候,也已經有了更豐富的選擇。

參考資料

[1]科技日報。生活中的冷知識:啤酒瓶爲啥大多是綠色的[EB/OL],2017-9-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