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論:義務教育“雙減”關鍵在落實教育公平

9月1日,除個別地方暫緩開學外,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中小學、幼兒園將正常開學。而一個月之前“雙減”政策的發佈,似乎已註定今年中小學開學將顯現出不同的面貌。

果不其然,在開學前夕的8月3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進行紙筆考試,義務教育其他年級由學校每學期組織一次期末考試。在同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明確義務教育學校要嚴格執行均衡編班的法律規定,不得以任何名義設置重點班,切實做到均衡配置師資。

“雙減”名爲減負,其實並不僅是一個學生負擔問題。目前大範圍過度培訓,以及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已對教育考試評價結果的真實性構成直接影響,師生和家長的價值取向也出現了問題,與“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相違背。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最新調查顯示,38%的中小學生就寢時間晚於規定要求,67%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達標,17%的中小學生書面作業總量超標,22%的中小學生反映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設時數不達標,體育課時被擠佔問題突出,初三、高三年級尤爲嚴重。

毋庸置疑的是,孩子沉浸在分數、刷題、培訓之中,並非成材的好途徑,甚至會對將來成材造成負面影響。今年兩會期間就有多位代表委員表達了這一觀點,引起廣泛關注的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唐江澎直言,孩子只有分數贏不了未來的大考,教育只關注升學率就沒有核心競爭力,並以所在學校數百名高一入學學生爲例,學生身體素質很差,近視率超過90%。並稱讓幼兒園小孩養成整理物品的習慣,遠比提早識字重要。

家長們也多認同這些觀點,只不過被目前的評價標準“卷”了進去,身不由己。近年的一個熱詞“內卷”,讓年輕父母們深有體會,“教育焦慮”日益明顯。教育作爲提升社會階層流動性、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於國家民族未來至關重要。從國家層面出發,理應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充分的教育,糾偏目前已然走歪的義務教育發展現狀。

就此次教育部於開學前夕發佈的新政而言,減少考試次數和對分數的重視,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家長的“焦慮”,降低課外培訓需求。而重申嚴格執行均衡編班,不將學生過早因分數分爲三六九等,既能緩解焦慮,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對於以往義務教育階段已按成績分班的現狀,也需要儘快重新均衡編班。

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焦慮”,讓家長不再追捧校外培訓,做到真正的減負,還在於教育公平的實現。當前最爲迫切的是消滅“學區房”、填補義務教育窪地,過去兩年各大城市對學區房的追捧有目共睹,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是,學區房越受捧,基礎教育資源便越傾向於“按財富分配”,嚴重違背教育公平原則。也讓買不起學區房的家長陷入焦慮,爲了不輸在起跑線上,會想方設法尋求各種相對學區房成本更低的校外培訓。

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儘量讓每一個孩子的起跑線都一樣,包括多校劃片、公民同招、名額到校、優質教師強制流動等方式,都應該被利用起來,目的是消滅所謂的“差校”,弱化“學區”,從而均衡教育資源配置。日前,北京宣佈新學期起將推動大面積、大比例幹部教師輪崗交流,此舉讓所謂優質學校的師資能實現一定程度的共享。

“雙減”意義重大,實現需要綜合施策,在全面整頓校外培訓供給後,還要弱化“唯分數論”、踐行教育公平,從根源上降低對於校外培訓的需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