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永報道 自2005年澳大利亞足協加入亞足聯之後,中國隊和澳大利亞隊就成了老冤家:2007年友誼賽,國足主場0比2不敵澳大利亞;2010年世預賽,國足主場0比0戰平澳大利亞(邵佳一罰丟點球),客場1比0擊敗澳大利亞;2013年東亞杯,國足中立場4比3擊敗澳大利亞;2015年亞洲盃,國足淘汰賽0比2不敵東道主澳大利亞。

2勝1平2負,戰績比較均衡,那麼這一次中立場地對陣澳大利亞,又會是怎樣的戰績呢?

[武磊和蘇塔的"矛盾對決"]

  國足前鋒武磊,和澳大利亞1米98的中後衛蘇塔,都是兩個國家隊的"大殺器",武磊之於國足的意義無須贅述,而蘇塔則是澳大利亞40強賽的最佳射手,他打進了6個進球,都是通過定位球打進的。

  之所以稱之爲"矛盾對決",一方面是因爲武磊是前鋒,而蘇塔是中後衛,這自然是矛和盾,但實際上,對於兩個國家隊的主教練而言,他們還有一層矛盾的心情。

  對於李鐵而言,當蘇塔出場之後,國足如何遏制蘇塔就是最讓人頭疼的問題,目前國足身高最高的球員是郭田雨,但國足大概率不會爲了防守更換鋒線組合,定位球時防守蘇塔的重任就交給了蔣光太、張琳芃、王燊超以及王剛等防守球員,而國足中場球員的身高是無法給予太多幫助的。好在,蔣光太身高1米88,王剛也有1米88的身高,雖然仍舊有10釐米的差距,但通過有效的配合,還是有機會遏制蘇塔的。

  反過來,蘇塔上場,國足的進攻反而多了可利用之處:蘇塔如此身高,面對小快靈的球員就容易喫虧,國足中前場的武磊和吳興涵都有非常快的速度和突破能力,即便是蘇塔搭檔速度快的麥克格文或塞恩斯伯裏,但蘇塔也不可避免地會面對國足快速靈活的進攻球員。

  對於澳大利亞主帥阿諾德而言,這其實同樣是個矛盾和兩難的問題,配置速度更快、轉身更靈活的中後衛組合,可以很好地應對國足的進攻,但定位球進攻又少了蘇塔這個大殺器。

  阿諾德會如何選擇呢?武磊和蘇塔的"矛盾對決"能否實現嗎?或許賽前一個小時首發名單公佈的時候會揭曉答案,有一點是肯定的,武磊絕對不會缺席。

[國足戰術及首發名單]

  國足出戰12強賽的一些基礎要求是:更充沛的體能帶來更積極的跑動、更出色的態度帶來更積極的拼搶、所有人都要參與的整體防守和進攻,以及適應對手更快的節奏打出自身更快或者合適的節奏。

  具體的首發陣容和對應的戰術,目前來看,澳大利亞雖然有絕招(如蘇塔的頭球),也有一些能力出色的球員,但整體控制力未必比國足更強,拉鋸戰的可能性更大,在這種情況下,國足大概率延續40強賽的主打戰術,即"3.5"後衛的戰術。當時,國足在防守中是4後衛陣型,但在進攻中,右路的唐淼幾乎相當於一個邊前衛乃至邊鋒,反而左路的王燊超更多專注於防守。此次12強賽,唐淼受傷,但王剛和風格和唐淼是非常相似的。

  這種戰術一方面是去爭取主動權,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要知道王燊超在海港主打的也是右邊翼衛,此外,王剛在進攻中投入多,並不影響他在定位球防守的時候協助蔣光太防守蘇塔,如果蘇塔出場的話。

  至於中前場,和40強賽的主打陣容相比,最多會在個別位置上進行微調,目前看這個調整可能會在尹鴻博和金敬道之間進行,左路吳興涵有速度能突破,在某種意義上是武磊的"僚機",否則對手可以派一名速度快的球員專職盯防武磊,那國足的進攻就麻煩了。

  由此,國足首發陣容很可能是這樣的:門將顏駿凌;後衛王燊超(左)、蔣光太、張琳芃和王剛;中場中路吳曦搭檔張稀哲,兩個邊路是吳興涵和尹鴻博;雙前鋒是艾克森和武磊。

更多內容請登錄足球報的官方網站:www.zuqiubao.info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