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只有九十八个字的秘籍宝典

通过这段拍摄宝典

执行神舟十二飞行任务的三名宇航员

开启了首次中国太空摄影的先河

在太空中和地球上拍照片有什么不同

这几张照片背后三名航天员又客服了怎样的困难

今天老赵受邀走进国家航天局

与众多前辈、大家一起为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拍摄作品进行研讨

老赵跟踪报道中国载人航天整整十年

这还是第一次走进国家航天总局

会议室这扇防核污染的大门让老赵觉得这里真的不一般

此次参会的除了国家航天总局领导外,还有专门负责训练航天员摄影的专家组,他们由各类摄影学家、美学家、艺术学家组成。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对我国航天员进行系统培训。

由于航天员日常训练科目众多,真正进入太空后会遇到什么突发情况,不仅航天员心里没底,就连各位摄影大师也敢打包票。

本次研讨会上,航天专家通过过去两个多月从太空反馈回来的情况,对太空摄影所遇到的问题做了归纳。

一、拍摄视角受限

我们看到过太多的太空中拍摄到的蔚蓝的地球,但当我们航天员上天后发现,镜头中的想在太空舱里拍摄一个完整的蓝地球难度太大了。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拍到地球的一条弧线。

这是为啥?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空间站高度只有400公里,这个距离空间站离地球太近,想拍完整地球只能穿着宇航服出舱,用超广角拍摄。

另一个原因就是和空间站的圆窗角度有关。

我们的空间站只在航天员休息区安装了直径不足30CM的圆窗,空间站其它地方再无窗口。这样一来航天员只能从侧面拍摄地球,景别选择性大打折扣。

下面这是一张让航天员等待了很久的照片,片中的灯光就是北京,画面右侧金黄色的五角星就是大兴国际机场。

为什么说这张照片航天员等待了很久?因为只有在特定时间空间站飞行到北京上空附近才有可能拍摄到夜幕中的北京。这个机会遇到等,甚至要碰运气。

要等到空间站窗户正对北京,而且还是夜幕降临的时候,还要北京上空云层较薄。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为了等待这个时机,航天员用了很久。

2021年8月24日晚上9点29分,当核心舱组合体划过北京上空时,聂海胜拍下了这张北京夜景。

单从构图和拍摄时机来说都不算最佳,但在现有条件下能拍出这样的照片实属不易。

这么说来,国际空间站的270度穹顶舱的设计就大大方便了航天摄影创作。

二、光线条件复杂多变

这就涉及到一个专业词汇“光比” 就是画面里明和暗的比值。

简单说,就是画面里既有特别亮的光也有特别暗的阴影。这样一来,相机曝光就会不准确,出现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的问题。

造成这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太空里没有大气层,阳光直射相机,异常明亮,反而深邃的夜空吸收全部太阳光,完全没有反光。

这样直接导致,地球被拍得格外明亮,背景星空被淹没在了黑暗中。

但如此复杂的光线条件也没有难住我们的航天员。

2021年7月30日,航天员汤洪波拍摄到了北非大陆上万家灯火的盛景。

这张照片的拍摄时机恰到好处,太阳刚刚落山,余晖给大气层镶嵌上了一道金边。此时地球上灯火闪烁,宇宙中的繁星与地球上的灯光交相辉映,共同演奏出了一首和谐的生活乐章。

如果汤洪波的拍摄时间再早几十秒,太阳光就会遮盖住宇宙繁星。再晚一些,太阳彻底落山,一片黑暗,画面层次感将大打折扣。

再用“光比”来形容就是,此时光比最佳,不亮也不暗。但这个时机稍纵即逝……

三、飞行速度快

这是老赵我去年在西藏阿里暗夜公园拍摄的银河,快门速度二十秒以上,三脚架要保持绝对平稳。

航天员在空间站上想像我一样用三脚架拍星空是不可能的。

为啥?

说了半天我们不要忘记了,宇航员是在飞行速度达到每秒十公里的空间站上拍摄。一天要经历十五次日出日落。

这么快的飞行速度下,相机长时间的曝光会造成画面拖尾,也就是说星星会拍成一条线。

那怎么办?

目前只能加大曝光量,提高感光度,生把快门速度提上来的笨办法。

虽然航天员在太空拍摄面临着这种各样的难题,但我们的航天员通过过人的机智,刻苦的学习,还有深刻理解这九十八个字的太空宝典,未来一定能拍摄出更多更好地太空大片!

另外,在今天的会上,国家航天总局领导还给大家透露了一个好消息。

明年,直径2米,25亿像素的“寻天”望远镜将被发射升空,届时我们中国人将多了一双看天的眼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