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部數字經濟地方法規出臺!聚焦 “缺芯”“少核”等產業鏈短板

記者葛愛峯見習記者王敬深圳報道

今年9月1日起,《廣東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下稱“《條例》”)正式施行。據悉,這是“十四五”期間國家公佈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以來,國內出臺的首部數字經濟地方性法規。

據工信部下屬的賽迪顧問數字經濟產業研究中心發佈的《2021中國數字經濟城市發展白皮書》顯示,北上深廣杭五大城市穩居中國數字經濟城市一線,數字經濟發展水平遙遙領先。

其中,廣東多年來扶持發展的數字經濟已經形成較爲龐大的總量規模,在8月24日上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祕書長許典輝透露,去年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約5.2萬億元,佔GDP比重46.8%,規模居全國第一;同比增長6.6%,增速比GDP(2.3%)快4.3個百分點。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盤和林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條例》也進一步規範了責任主體的職責分工,尤其是對數字經濟促進的路徑進行了細緻的規劃,《條例》的施行將促進數字經濟賦能產業以及數字產業自身的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通證數字經濟研究中心陸曉麗博士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此次《條例》的推出有助於廣東省在數字經濟領域搶佔高點。廣東省作爲製造業大省,具有更強的數字化轉型、提升效能的發展內動力,同時具備良好的數字產業和製造業基礎,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探索方面,是天然的實驗土壤。

根據省情實際開展創新立法

2017年以來,廣東省數字經濟總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一。據悉,此次廣東探索數字經濟立法自去年7月啓動以來,經過今年5月和7月的一審、二審即表決通過。廣東此次探索數字經濟立法進程之快,體現出中央和地方都十分重視數字經濟規範化,國家層面與數字經濟相關的立法正在加快推進。

《條例》共10章72條,以“2111”結構進行整體構建,即“兩大核心、兩大要素、一個支撐、一個保障”的框架結構,充分凸顯廣東發展數字經濟的地方特色,聚焦“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兩大核心,強化“數據資源”和“數字技術”兩大要素,逐步解決“缺芯”“少核”問題,以完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爲支撐,完善政策保障措施,爲廣東數字經濟未來的發展劃出了重點。《條例》立足廣東實際,是廣東作爲數字經濟大省,在數字經濟立法上的先行先試,是全國在數字經濟立法的大膽探索實踐,將爲全國提供先進經驗和可借鑑模式。

陸曉麗表示,《條例》是嚴格依據今年6月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對數字經濟產業定義與統計口徑出臺的首個地方性法規。其施行不僅有利於對數字經濟產業邊界的把握和產業發展國內外橫向對比,且明確了各級政府的職責和分工,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數字經濟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在數字產業化方面,廣東將深入實施“廣東強芯”工程,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第三極;重點謀劃推動應用牽引產業協同發展,聚焦新一代移動通信、智能家電等優勢產業,建立“芯片-整機”聯動發展平臺;同時,實施高端芯片和高端電子元器件產業化獎補政策。

在產業數字化方面,廣東將以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爲着力點,重點推進製造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十四五”期間,廣東將貫徹落實《廣東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及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面向特色型、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廣東也將舉辦好全省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現場會、2021中國工業互聯網大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大會、廣東省大數據開發者大會等活動,營造加快數字化轉型的社會氛圍。

針對“缺芯”“少核”等產業鏈短板,《條例》提出統籌規劃集成電路、軟件等核心數字產業發展,培育電子信息、超高清視頻顯示、智能機器人、數字創意等戰略性產業集羣,壯大數字產業能級。

“《條例》中要有三個要點值得關注。首先,數字經濟促進主體明確,責任主體和分工非常明確,這樣在推進數字經濟方面責任和分工問題就得以解決;其次,圍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將產業數字化細分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項目,分產業促進,能夠更有針對性;再有就是《條例》對數字經濟發展要素的關注更加細化,包括數據利用、技術創新、數字基建和保障措施。通過落實責任的方式,細化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規範。”盤和林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到2025年,廣東將實現數字產業集羣營業收入超過10.7萬億元,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園區和企業;超過5萬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帶動100萬家企業上雲用雲,新業態新模式日益繁榮。

陸曉麗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作爲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此次廣東省發佈《條例》的創新之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將數據要素作爲一部分,多領域挖掘數據資源的潛力和內在價值,明確對依法獲取的數據資源開發獲得的財產權益受法律保護,並可以依法交易;其二是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探索數字經濟在跨境合作,產業全球佈局、數字規則銜接方面的合作形式,以及在政策法規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

數字經濟要賦能實體經濟

一直以來,對於我國來說,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是極爲重要的。特別是2021年爲“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十四五”規劃中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爲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擺在了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可以看出國家在科技創新的研究層面和產業層面全面進行了部署。那麼應如何使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實現互補?

在盤和林看來,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互補,最重要的有三點:其一,遵循市場主導。堅持市場對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對數字技術,通過市場需求來刪選發展方向;其二,開放。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完善數字產業,服貿創收的同時引入更多知識專利;其三,規範。以法治化規範數字經濟,推進數據安全、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

陸曉麗認爲,數字經濟要賦能實體經濟,實現提質增效,前提是要重點發展並提前佈局集成電路、芯片等核心技術和產業,解決系列卡脖子技術,爲數字經濟的發展打好基礎。在此基礎上,尋求數字技術與各產業的融合發展。

《條例》提出,要推動跨行業、跨領域以及特色型、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建立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健全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並且,針對傳統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速度不快以及中小企業不願、不敢、不會等問題,《條例》重點推動中小型工業企業運用低成本、快部署、易運維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對於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則全方位、成體系地提出工業數字化路徑和措施,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對此,陸曉麗向本報記者指出,尋求數字技術與各產業的融合發展不僅需要國家、各級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政策支持,也需要重視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的積極作用。只有積極探索數字技術的落地應用,從需求端尋求應用場景,才能真正實現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利用好民間資本,要致力於探索PPP模式等吸引民間投資,共建新基建。而重視民營企業積極作用,則要積極發揮大企業在數字化、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中的帶頭和引領作用,提升中小企業、傳統行業應用數字技術進行數字化改造的內在動力,如從技術、觀念、管理等方面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再有就是發揮各種行業協會,法律金融中介機構的重要作用。

陸曉麗認爲,在國家政策指引及企業內在效率提升需求下,全國乃至各地將迎來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級地方政府將陸續出臺數字經濟生態培育等方面的指導條例,同時會在新基建投資與建設方面有所動作。而隨着政策法規的完善,將不斷有民間資本湧入數字經濟及落地場景應用,企業也會積極擁抱數字化、尋求數字化轉型的方案和思路。

盤和林表示,廣東省未來將在數字經濟上繼續領先全國,依託珠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發達的實體產業和塊狀經濟,數字技術將通過技術賦能的方式提升產業效能,而廣東省也將在基礎制度和新數字基建方面推進建設,支持數字經濟的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