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减”后周末去哪儿?上海首推“15分钟幸福圈”

“双减”发布的第一个礼拜,上海的中小学生都是如何过的?

“对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没有了周末繁重的作业和补习班,希望家长们少给我们报班。”上海市红理会理事、唐镇中学学生潘艺蕾说。

2021年9月9日,上海共青团、少先队助力“双减”工作交流会举办,会上发布“玩·聚·成长”青年中心助力“双减”服务菜单和“15分钟幸福圈”争章15事,为孩子们送上“大礼包”。

潘艺蕾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在会上向全市少先队员发出倡议:要做“双减”的小主人,走进“15分钟幸福圈”。 她说,自己和小伙伴们对社区里围绕“双减”开展的项目有诸多憧憬:社区自习室、社区跑团、自然探究平台、职业体验等。“大家都积极地反馈到社区居委会,希望想法能够实现。”

上个周末,上海首推“15分钟幸福圈”共享育儿,成了“双减”下的上海经典案例。

目前,上海市少工委已在全市200多个街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并将持续通过组建社区大中小队的方式,实现社区少先队组织全覆盖,而上海各个街镇社区正依托社区少工委,深入挖掘各类适宜亲子间展开的实践类活动,打造上海红领巾的“15分钟幸福圈”,开启“共享育儿”模式。

结合上海2035年“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上海少先队按照队员就近就便原则,整合区域红色、教育、文娱、体锻等实践资源,打造“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活动圈”,使之成为队员对社区幸福生活向往的落脚点,成为立志为人民谋幸福的出发点。

上海少先队将构筑“三圈育人”模式:外圈看场地,有地方,打造“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活动圈”实践活动地图,为活动圈提供阵地支撑;中圈看场景,有内容,推动各活动场所、场地为队员量身打造和发动队员自主创造实践体验项目,形成特色活动菜单;里圈看场合,在室内室外有体验,进一步增强思政、体锻、科创、探索、野趣等活动设计,强化实践体验环节。

“双减”减的是什么?增的是什么?

宝山大场镇团干部金斐是一名社区少先队干部,也是享受到本次“双减”政策红利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她认为,劳动、社交、教育、文体、安全、公益等过去在家长眼中是“配菜”的活动,现在开始变得“真香”,受到青睐。

今年暑假,宝山区设计推出了“社区小先生制”,暑期至今,全区7.8万名少先队员到487个社区报到,带动了约11万名家长参与社区治理,其中9774名家长成为社区骨干志愿者,累计看望孤老和独居老人3090户,清理家门口堆物近2万处。

金斐介绍,“小先生制”是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32年在宝山大场首倡施行的制度,“先生”即老师的意思,倡导青少年一边当学生,一边当老师,即知即传,即学即教。

经过全新设计的“社区小先生”制度,让社区成为孩子们的“实践体验馆”。

金斐说,大场镇在“社区小先生”12项闯关任务设计中,坚持趣味性和成长性相统一,策划了劳动、社交、教育、文体、安全、公益等六类社区体验场景,同时结合各社区实际,进行个性化改造升级。

在铂金华府居民区,小先生们用画笔帮助老旧变电站“更新”为“彩虹小屋”。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成为“社区美容师”,社区在活动中实现环境美化,变电站成为了居民区的一处网红景点。

宝山社区的家长微信群非常热闹,组织化活动供不应求,一些热门活动,往往发布几分钟就“秒杀”完毕。据金斐介绍,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充分尊重孩子自主性,比如像“跳蚤市场”,孩子们自己筹划布置摊位,准备交换闲置物品,和他人“讨价还价”,通过交易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生活责任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责任感。

在“社区小先生”活动中,她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巨大变化:他们从家门、校门、培训大门“三门一线”走进了社区大门,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思考当小老师,从沉浸课本世界走向社会实践的转变,从小区熟悉的陌生人成为了热络的好朋友。

在静安区,共有少先队员4.7万余名,学校少先队大队89个。2020年4月,静安被纳入全国首批12个深化少先队改革试点示范区之一。

静安团区委书记吴佳妮表示,静安团区委、区少工委将以“静安领巾小先锋”为工作品牌,以“15分钟幸福圈”建设为抓手,以青年中心、青春社区、团建联建单位为资源补给,从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双减。

静安区将健全“街镇大队—社区中队—楼组混龄小队”三级社区少先队组织架构,让孩子在“前辈+朋辈”教育的社会学堂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020年,静安区聘任了全区所有264个居民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团建、队建指导员,使少年儿童能够在走出学校门,进入社区门的同时,就近就便在“15分钟幸福圈”内找到家门口的校外辅导员,找到志趣相同的身边伙伴,体验有益有趣的社区活动。

截至目前,静安区已有近4万名少先队员完成社区报到,也涌现了“好爸爸讲师团”、“妈妈议事会”、“小小领巾宣讲团”、“废旧材料实现社区微更新”、“职业体验成长营”、“风尚少年团”等一批社会反响好、孩子参与热情高的活动。

其次,借助爱心暑托班的开办经验,静安区正在探索如何在教育主阵地中,尤其是“双减”的课后服务中发挥红领巾社团、队课队会、团队仪式教育功能,并整合导入未成年人保护教育、青年社会组织等适宜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校外资源,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相助力。

吴佳妮在会上透露,静安团区委已绘制了一张涵盖全区140个点位的少年儿童实践地图,对“15分钟幸福圈”形成支撑,为少年儿童们“双减”后走出校园开展活动提供指引。

静安区少工委在学校、社区、社会三维空间中共同推出十大特色项目,不断延伸伙伴计划,构建家校社协同体系,将区域化党建团建单位、红色教育基地、青年中心、少年宫、市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场所、文体场馆、消防部队等逐步纳入“15分钟幸福圈”合力育人圈层之中。

尤其是在青年中心助力“双减”工作中,按照“公益、优质、常态”的原则,静安团区委已梳理出26项服务内容,涵盖美艺科普、人文历史、志愿公益等10余个类别,作为少年儿童“15分钟幸福圈”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让家长放心满意的贴心选择。

自2013年第一批青年中心成立以来,上海已有1090家青年中心,正在源源不断地提供优质低偿的公益服务。如今,青年中心已解锁“15分钟幸福圈”第一站,将服务对象拓展至中小学生,成为助力“双减”的阵地。

在浦东新区南浦广场公园,有一家区级枢纽型青年中心——社创坊。社创坊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拥有固定展陈空间、综合会议室、社创书屋、多功能小剧场等多种活动空间,自开放以来已承接各类活动500余场次,服务各类青少年群体1.3万余人次。

今年7月12日,社创坊正式启动了亲子共育项目,为7-18周岁青少年和家庭的亲子成长关系提供服务,在20家试点街镇的亲子共育加油站推出“一对一亲子心理调适个案疏导”服务和“点单式团体亲子共育课授课”服务。截至目前,“点单式团体亲子共育授课”已开展活动46场。

“我们努力让社区居民和青少年,有需求想到社创坊,有活动想来社创坊,有问题想找社创坊,有事没事都想着社创坊。” 浦东新区社创坊青年中心负责人叶卉表示,“更重要的是,它好比是一个团属社会创新产品研发、加工、配送的‘中央厨房’。” 

她透露,为了更好地助力“双减”工作任务落实,社创坊将推出“全年无休”服务,增加更为丰富的周末活动,开展《小小演说家》训练营,举办首届青少年主题演讲大赛、青马工程培训班,还有青年社会组织每周末定期开设的Steam创意绘画、少儿编程等系列课程。场地均免费提供。

接下来,社创坊还将进一步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爱心企业等研发小学生喜爱的课程项目,增加“青春篷篷车”菜单中的青少年课外素质拓展内容的配送比例,由单点课程升级为系列课程,定期、定时、定量开展服务。同时我们将结合“亲子共育加油站”工作,聚焦小学生家庭,开展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辅导讲座,缓解小学生家长“双减”形势下焦虑情绪。

作为旗舰版的青年中心,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一团属市级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长期以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美育教育、研学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徐速介绍,活动中心将聚焦“有效的加”,充分发挥活动中心阵地作用,增强校内课后服务供给,为学校提供专业化、品牌化的课后服务支持,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合力,为教育均衡“搭桥铺路”提供便利。

活动现场,上海共青团发布了“玩·聚·成长”青年中心助力“双减”服务菜单。

9月菜单包含市区两级青年中心项目共计75个,其中既有趣味编程、科普讲座、葫芦丝体验,还有少年跆拳道、舞蹈体验等课程。学生及家长可通过微信搜索“青年之家云平台”小程序或通过“青春上海”微信公众号的“玩聚成长”栏目进行查询、报名。

接下来,服务菜单将持续更新,推出更多面向少年儿童的活动内容。

附:“15分钟幸福圈”争章15事

组织建设类:参加一个楼组小队、邀请爸妈做一次志愿辅导员、结交一位知心小玩伴

道德养成类:寻找一位社区先锋榜样、提出一个社区建设“金点子”、帮助一位有困难的伙伴

社会实践类:参与布置一次“最美楼道”、观察一种社区花卉绿植的变化、参加一次职业体验

文体活动类:参与一次社区才艺展示、坚持一项体育锻炼、会玩一种传统游戏

家庭生活类:每日为爸妈做一件家务劳动、每日与爸妈进行一次亲子阅读、学会一种安全自护技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