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到30元的快餐式小火锅,可能是一道难以为继的伪命题

记者 | 吴容

小火锅正走向更细分的消费场景。

巴奴毛肚火锅孵化的小火锅品牌桃娘下饭小火锅(以下简称桃娘)不久前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门店。相较于巴奴火锅的定位,桃娘更偏向一人食快餐风格,从产品形式、定价以及门店风格等方面,你都能明显感受到不同。

从菜单上来看,桃娘包括香辣牛肉锅、猪肚鸡锅、臭豆腐肥肠锅等多款不同口味,不同于市面上其它需要顾客自己点菜、涮煮的小火锅,桃娘有固定的菜品搭配,并由后厨直接将配菜在锅中提前煮制后再端上桌,虽可另外加料,但选择并不多。此外,门店虽然也提供火锅常用固体燃料,但燃料持续时间并不长(大约在10分钟)。套餐定价基本在19.8-28元区间。

不止巴奴,这种“小火锅+主食的形式,也吸引了一些其他餐饮企业入局。

比如,以日式牛肉饭出名的吉野家在门店菜单上新增了自助小火锅,和府捞面推出了6款小火锅,而老乡鸡也上新了38元的鸡汤鲜蔬小火锅等,更早前时候,主打苗家酸汤牛肉粉的俏凤凰也有过类似的产品。

餐饮品牌推出这些快餐式小火锅,跟疫情有很大关系。

广州品荟餐饮董事长崔文军对界面新闻表示,新冠疫情让消费者更注重用餐卫生,一人一锅的形式会有一些优势凸显,定食的形式也会缩短用餐时间,满足疫情期间不能在门店逗留太久的要求,这个品类才得以催生。

椒王火锅执行董事陈坚也对界面新闻提及,他们去年在门店也做过类似的小火锅尝试,主要是满足疫情期间快吃快走的需求,也方便用来做外卖,作为堂食外的补充。

实际上,不止快餐式小火锅,鸡排店、小吃店的再度走俏,同样源于疫情之后对快餐场景的需求,带动了这些即买即走小吃品类的增长,并催生了一批新兴小吃店的崛起。此外,海底捞推出餐饮子品牌“十八汆面馆,西贝旗下主打现炒下饭菜的弓长张,也在疫情期间被多次提及———它们的定位也都偏向快餐,价格较为亲民。

桃娘创始人穆剑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火锅和快餐都是好的赛道,但是确实比较拥挤,如果火锅加快餐能够发生一些化学反应的话,再基于快餐的平民化价格,给小火锅配上米饭,将会解决消费者的日常刚需的问题。香辣、热气腾腾的小火锅,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满足都市白领对于口味的需求。

而且,火锅这一品类本身门槛低且简容易复制,如果有相对成熟的供应链支撑,也能为后续扩张提供不少想象空间。

陈坚表示,火锅企业要做小火锅细分,并不是一件难事,依赖自己本身熟悉的供应链,加上近年来物流冷链技术的进步,过往的经验容易平移至新品牌。这样的多品牌、多品类战略还可以帮助餐企抵御一定的风险。

在强调快餐属性之前,小火锅其实已经在餐饮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1998年,台湾商人贺光启把台式小火锅模式引入北京,开出了第一家呷哺呷哺小火锅,但这样的模式在初时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的爆发才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一人一锅小火锅的卫生和快捷,此外,小火锅具备了正餐火锅自煮自涮的仪式感和满足感,又满足了嘴馋想吃火锅约不到足够的小伙伴凑一桌的痛点。

接下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呷哺呷哺在北方市场迅速拓店,成为消费者熟悉的火锅品牌。同时期流行起来的小火锅品牌还包括千味涮、石二锅、筑间幸福锅物等。不过发展至如今,除了呷哺呷哺,其它品牌都没有太大的声量和关注度,部分品牌的门店数也在不断收缩。

从呷哺呷哺延伸,价格亲民、提供更便捷的组合搭配选择,但剔除了涮锅乐趣的快餐式小火锅,变得更像我们所熟悉的麻辣烫、冒菜形式,而这也成为该品类在发展路上的尴尬之处。

从定位和味道来看,三者相似度较高,会让消费者觉得小火锅和它们没有太大区别,这也意味着快餐式小火锅要面临杨国福、张亮等竞争对手的压力———相比而言,麻辣烫还有更多的菜品可供选择。在尝过新鲜之后,快餐式小火锅不一定能留住如今品牌忠诚度本就不高的年轻消费者,毕竟可选择的余地太多。

价位上,快餐式小火锅走的是亲民路线,人均都在30元左右,若其菜品丰盛度比不上麻辣烫、冒菜,便会被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所抛弃;如果提高客单价,又很难在快餐市场上生存下去。

陈坚坦言,“这(快餐小火锅)和麻辣烫、冒菜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去年椒王火锅推出小火锅之后不久,就停掉了这个业务。他告诉界面新闻,这样做,短期来看可以补充疫情带来的损失,但长期以往,会模糊掉对消费者对品牌自身的观感,品牌档次也会被拉低。

在崔文军看来,放在餐饮市场来说,快餐小火锅可能短期内有一定优势,但不会明显。疫情对消费者的影响,更多是消费能力、消费频率的变化,对消费习惯的影响比较微弱,疫情如果好转,火锅消费还是倾向于聚餐、氛围式的正餐消费。相比于快餐,正餐通常意味着更长的就餐时间、更丰富的菜品设置,还有更高的利润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