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万青松]

8月30日至9月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访美之旅终于成行。因美国宣布结束阿富汗撤军,美总统拜登需首要处理因撤军导致的内外挑战和困境,泽连斯基与拜登的这次会面先后三次被推迟,从最早的8月30日推迟到31日,再到9月1日晚。这还不包括此前多次被推迟的访美计划,乌克兰当局已经为总统访美筹备了至少一年。

诚如访美之前媒体所预料的那样,这次会谈至少在公开层面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美方甚至拒绝举行两国总统记者见面会,白宫发布的会谈联合声明中也没有给予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任何承诺。虽然有媒体建言乌克兰当局要充分吸取美国从阿富汗“逃跑”的惨痛教训,尤其不要再“相信”美国,但这似乎并没有对乌克兰精英产生多大影响,而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显然,乌克兰精英的盘算不限于此。

美国总统拜登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图自AP

价值5亿美元的“男人间沟通”与“疗伤”之旅

9月1日晚,拜登会见泽连斯基,双方会谈持续两个多小时,比原计划40-45分钟要长得多。泽连斯基会后表示,虽然不够理想,但这是一场男人之间的正常交流。泽连斯基此行的主要成果是获得了拜登政府提供的5亿多美元援助。其中,4.63亿美元用于支持乌国内的司法改革、私有化、人权和民主项目等——据媒体数据,2014年以来美国已累计向乌提供20亿美元这方面援助;6000万美元用于乌克兰巩固国防能力,包括“标枪”反坦克导弹系统和其他军事技术——据媒体数据,自2014年以来美国累计为乌克兰提供25亿美元军事援助,其中2021年已提供4亿美元;4500万作为提供给顿巴斯的人道主义援助,1300万美元用于抗击新冠疫情。

美乌总统正式会谈之前,两国还签署5组核电站建设框架协议,核电站将由美国企业Westinghouse负责在乌建造,价值300亿美元,乌将通过贷款和其他方式筹集资金。乌克兰急于建造新的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短缺和危机进一步恶化。乌克兰危机之后,失去顿巴斯煤矿,乌克兰超过50%的电力靠核电站供应,随着“北溪2”项目管道铺设即将完成,俄罗斯对乌的天然气供应也面临问题。此外,乌克兰在苏联时期建造的核电站寿命到2030年结束。

将泽连斯基访美之行称为“疗伤”之旅,是因为之前乌克兰总统与德国总理的“激烈”沟通,让泽连斯基很“受伤”。德国总理默克尔于8月20日、22日先后访问俄罗斯和乌克兰。在访乌期间,默克尔实际上对乌克兰做了强硬表态,既不承诺向乌克兰提供武器,也不同意乌克兰让美国加入明斯克协议的提议,还在是否补偿乌克兰因“北溪2”项目遭受损失的问题上持模糊态度,包括以绿色能源转型为由警告乌克兰不要老想着收俄罗斯天然气的过路费,而是可以考虑购买德国的新能源技术。

8月23日,乌克兰为庆祝独立30周年举行的“克里米亚平台”高级别峰会上,虽然有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派出代表参加,但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大国元首集体缺席,德国仅派出一名经济与能源部长参会。默克尔此举显然是再次向泽连斯基发出明确信号,当前形势下乌克兰的倡议完全不现实,试图以此打压莫斯科也没有意义,因为各方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换句话说,乌克兰拒绝履行明斯克协议和继续对抗“北溪2”项目,实际上是将默克尔置于非常不利的处境。因此,德国对乌克兰持强硬态度,这对泽连斯基而言显然是一场重击,不得不改变策略并转向拜登。

德国总理默克尔离任前访问乌克兰 图自EPA

访美的重点是“引狼入室”

在德国那里吃到“闭门羹”,泽连斯基选择将重点放在充分利用与拜登的会谈,其采取的策略可以称之为“引狼入室”,核心是对美打“安全牌”。泽连斯基敏锐地抓住拜登的公开表态:美国将继续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完整,协助乌克兰的国家安全,并有意访问乌克兰。

他在与拜登会面的公开阶段详细罗列了希望与其讨论的一系列议题,包括顿巴斯局势、克里米亚、黑海、亚速海、乌克兰加入北约前景、“北溪2”项目等,还请求美国协助释放关押在顿巴斯和俄罗斯的450多名乌克兰人。此外,两国国防部还签署了武器和军事装备技术研发合作框架协议;商定设立24小时保密通信热线,以降低武装冲突的危险;还签署巩固乌能源安全的联合声明。

这些议题和举措的内核都涉及到乌克兰的内外安全,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前景和明斯克协议走向。

就前者而言,乌克兰当局近期也做出新尝试,试图绕过宪法,允许北约成员国在乌克兰设立军事基地,同时打算与北约成员国发展双边联盟关系。但是,拜登明确表示乌克兰暂时不具备入盟的条件,需要花大力气推进国内外改革。乌克兰精英也非常清楚在这个问题上不会有进展,即使美国同意,德国也不可能同意。因此,“引狼入室”的重点就放在明斯克协议上,但在这个问题上乌克兰玩起了有意思的“双簧”游戏。

一方面,乌克兰否认美乌总统会面谈及明斯克协议。乌总统顾问表示,乌已经“放弃”履行明斯克协议,这份文件既没有成为美乌总统会谈的议题,更没有出现在两国联合声明之中。另一方面,按照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叶尔马克的说法,美国确认参与顿巴斯问题的解决,并尽一切努力帮助乌克兰停止战争。9月3日,乌克兰副总理还对外表示,自拜登与泽连斯基会面开始,美国就正式“被邀请”参与解决顿巴斯问题,这意味着除原有“诺曼底”会谈四方之外,还将会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解决方案。

这一看似矛盾的表态背后,隐藏着美乌各自的盘算。从美方来看,美国非常清楚当前围绕顿巴斯的具体进展与困难,因此,美方在会面过程中有意识地不谈及明斯克协议,而是对乌克兰不履行明斯克协议表示满意。换句话说,美方暂时不愿意打破现状,不仅仅是因为美方有过关于明斯克协议是解决危机的唯一有效文件的公开表态——7月21日,美国国务院顾问德里克·斯科勒表示,美国参加“诺曼底模式”会谈无助于解决乌克兰东部问题,还因为顾虑到俄罗斯的情绪,尤其是避免在顿巴斯和乌克兰加入北约等“红线”问题上惹怒俄罗斯,导致“拜普会”达成的积极共识付诸东流。不过,美国显然也不会放弃将乌克兰作为打压俄罗斯的棋子。

从乌方来看,美乌总统“故意”不提明斯克协议,显然是助力泽连斯基更好地安抚当前乌克兰国内的诸多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些极端情绪认为明斯克协议是一项卖国协议,对乌克兰有害无益。

俄罗斯总统普京6月9日在接受俄媒采访时对此表示,乌克兰加入北约将引发严重后果。

游戏还未结束:迈向大国博弈的“中心”角色?

正是通过这样一出“双簧”,乌克兰玩起了“引狼入室”游戏。虽然乌克兰非常清楚美国对乌态度与立场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也深知想要从拜登那里“获得”更多的政治红利并不现实,此前在默克尔那里也“受了伤”。但一个问题是,为何乌克兰要不自量力地“引狼入室”?笔者认为,乌克兰精英正在酝酿一个新“幻想”——扮演大国博弈的“中心”角色,此乃乌克兰版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乌克兰精英捕捉到世界和地区局势的新变化,他们认为这种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也给乌克兰带来机遇和挑战,关键在于如何为其所用。

具体而言,乌克兰看到阿富汗撤军是美国全球和地区战略转向的转折点——更多地基于国家利益优先,而非冷战以来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前者涉及拜登在美国国力下降背景下确立的优先方向,整合“自由世界”对抗中俄,后者则是美国跨大西洋战略转型及其对乌克兰的影响。

俄罗斯专家卢基扬诺夫就指出,德美就“北溪2”达成正式协议,可以视为大西洋共同体内部努力通过协商解决分歧的新尝试,意味两国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大西洋盟友对美国的口头承诺不再相信,而美国强迫盟友拒绝对自己更重要的东西也是不可能的。比如,特朗普的对德强硬政策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结果,反而增加欧洲对美国的疑虑。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及其导致的各种后果,则会成为这种不信任的新“催化剂”。

乌克兰精英显然看到了在美国对外战略转向和大国竞争时代背景下扮演新的重要角色的机遇,即进一步成为东西方大国密切关注的对象,甚至成为大国竞争与对抗背后“大交易”的组成部分,以此获得意外的“红利”,包括对抗俄罗斯。

从未来前景来看,乌克兰精英的这种玩法,既不切实际,也存在巨大风险。实际上,不管是“玩战争”,还是被西方“玩”,抑或当下的“引狼入室”,其背后都暴露出乌克兰执政精英自身缺少国家发展的目标和理念。这种“纯玩”的空洞性变成一个显著弱点,一旦对世界形势误判,付出的代价将会极其惨痛,甚至会引火烧身。

纵观乌克兰独立30年来的变化,从2004年试图成为后苏联空间取代俄罗斯文明的“民主灯塔”,到目前濒临“国破家亡”,令人感到遗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数据,从苏联解体30年以来人均GDP增长(以购买力评价计算)来看,乌克兰的增长速度仅为1.5倍,是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中表现最差的国家。

为乌克兰民众的福祉计,多点务实和责任,少点对抗和冲突,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是乌克兰精英的主要任务,而世界大国需要尽力促成乌克兰精英做出这样的正确抉择,而不是相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