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据福建莆田市政府最新通报,截至2021年9月12日16时,福建莆田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本土新冠病毒核酸阳性64例,其中确诊病例32例、无症状感染者32例。这波突然来袭的新冠疫情,尤其是疑似出现新冠病毒“超长潜伏期”的新情况,让全国人民为之揪心。这波新冠疫情下一步会怎么发展、对未来疫情防控工作有什么影响?《环球时报》记者12日就此采访多名业内专家。

“可能有一定范围的扩散”

莆田市疾控中心主任凌龙美介绍称,此轮疫情最先是在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一小学对在校学生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时发现的。根据相关病例的标本基因测序结果,初步判定为德尔塔毒株。专家研判,疫情源头疑似该小学一学生家长、新加坡入境人员林某杰。让外界担忧的是,新冠病毒在其身上呈现出“超长潜伏期”的特征,在其入境后21天的集中隔离中,9次核酸检测、1次血清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入境到最终确诊,用时38天。

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12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此次疫情呈现出隐匿性强的特点,由于当地是在对小学的常规抽检中发现首个阳性病例,并不是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因此可能已经有一定的扩散范围,情况与南京禄口机场和此前石家庄的疫情类似,严重程度也可能与两者相似。在莆田新增本土病例中,15人为同一学校小学生。福建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12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原则上在19日前组织全体师生员工完成新一轮核酸检测。

该专家认为,目前看来,此次疫情对接下来的中秋节小长假的影响比较大,对国庆假期也会有一定影响。他表示,当务之急是加紧排查,相信只要有效控制风险人群的流动,应该可以避免出现类似张家界或者扬州式的后续疫点。

“不能避免个别极端情况”

这次疫情疑似源头林某杰在入境后完成“14+7”集中隔离,其间进行的9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次血清检测也为阴性,官方通报称这次疫情表现出潜伏期较长的特征,这与此前研究认为德尔塔毒株潜伏期较短、发病快的特征不一致,有部分民众担心这是否意味着病毒出现新的变化。

上述专家对此表示,不能完全排除这种情况,但这需要首先排除检测试剂、检测操作和采样等原因造成的假阴性等其他的可能性。应该成立调查组对林某杰此前的检测过程进行调查,查找是否存在可以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以往观察,在设定的集中隔离观察期内,约95%-99%的感染者都能被排查出来,但不能避免会有个别极端情况出现。

彭志勇还表示,“公众不必因为偶发的‘超长潜伏期’情况就开始担心德尔塔毒株越来越难以被发现,因为德尔塔毒株目前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其一是传染力强,其二是病毒载量高,病毒载量高,其实也意味着它很容易就被筛查出来,目前看来,德尔塔毒株其实比之前的毒株更容易被发现。”

“进一步延长隔离时间”不可取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检测手段对于各种新毒株已呈现“不够用”的状况,“因为假阴性和变异病毒自身的新特点,核酸检测实际上已经是非常低效的检测筛查方式”,并推荐在欧洲一些国家尝试使用的抗原检测法。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相对于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抗原检测检出率较低,更容易出现假阴性,且不太容易实现大规模应用,无法满足我国现如今疫情防控的需要。而传统急性传染病大多是应用抗体诊断,即使接种了疫苗,也基本可以分辨。他建议,下一步应重点优化研发更好的抗体检测试剂。

此次疫情暴发后,还有部分民众担忧现如今的“14+7”集中隔离时间是否已经不够,防控手段是否还需要升级,比如进一步延长集中隔离的时间。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对这种观点并不认同。他表示,延长集中隔离时间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但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如果遇到长期病毒携带者的极端情况,又该如何防范。更重要的是,新冠疫情防控仅突出“隔离人”是不够的,国际货物运输也暴露出很大的风险,此前新发地等地的疫情就是冷冻食品造成的。此外,新冠目前已被认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加强对来自疫区的动物携带新冠病毒的入境检测和限制也是当务之急,因此加强防控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提升对入境人员的限制。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