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报告: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报告也指出,当前大湾区内部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仅为0.95%,远低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除深港、珠澳“双极点”外,其他地区尤其外围城市与港澳的科研合作有较大进步空间。

德勤13日发布《新发展格局下的大湾区——“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的报告指出,经过近四年发展,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而前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也发展成为创新载体,如今大湾区正持续深化三地制度、关税和法域的协同。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具有战略意义的国际创新中心。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强大的制造业集群优势,对科创成果转化与落地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不过,就深港地区而言,目前“香港科研资源+内地产业资源”对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发挥作用,香港科创能力深度融入仍需时间。

目前,由于人才、资金和数据要素流通需要进一步改善,跨城市间的科研合作情况仍存在较大进步空间。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0)》,大湾区内部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仅为0.95%,远低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除深港、珠澳“双极点”外,其他地区尤其外围城市与港澳的科研合作有较大进步空间。

德勤中国华南大陆地区主管合伙人郭炎成表示:“国际创新中心的重心是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珠三角产业创新优势。为深化城市群及产业的协同发展,可构建‘两廊两点’创新体系,加速‘科研+产业+资本’聚集,实现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建设、市场化运行。未来,大湾区可借助吸收国际资源,拓展粤港澳之间的科技优势互联。”

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供应链协调联动,有望成为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新生态的最强竞争者。

不过,由于管理体制、要素流动和技术发展水平不一造成了大湾区物流一体化落地和实施困难,这也是推动大湾区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瓶颈所在。例如,数字平台基建发展不足,湾区内部缺乏整合的数字信息平台,且各类信息平台仍是数据孤岛,不能满足物流产业跨部门协作对信息的要求,同时,跨境企业、跨区物流企业、市场与客户之间也存在各环节信息部队成、各环节间信息透明度低、实时反馈效率低等信息流通问题。

德勤研究合伙人陈岚表示,产业链的发展与产业基础、产业结构的改革、技术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产业转型升级,必定会倒逼产业链发生改变。另外,大湾区产业链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也在于产业协同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报告认为,应推动区内物流政策一体化,需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一体化的物流市场环境是实现大湾区内的物流要素跨境流通、产业内协调发展和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点。物品流通方面,需要探索兼容的跨区关税政策,完善两地口岸检查机制。同时,通过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与现代通信技术加速智能化物流平台建设及升级传统物流产业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