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報告: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

報告也指出,當前大灣區內部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僅爲0.95%,遠低於世界其他三大灣區,除深港、珠澳“雙極點”外,其他地區尤其外圍城市與港澳的科研合作有較大進步空間。

德勤13日發佈《新發展格局下的大灣區——“十四五”時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重點》的報告指出,經過近四年發展,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一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而前海、橫琴等重大合作平臺也發展成爲創新載體,如今大灣區正持續深化三地制度、關稅和法域的協同。

粵港澳大灣區定位於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際創新中心。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強大的製造業集羣優勢,對科創成果轉化與落地有着強有力的支撐作用。不過,就深港地區而言,目前“香港科研資源+內地產業資源”對合作模式仍需進一步發揮作用,香港科創能力深度融入仍需時間。

目前,由於人才、資金和數據要素流通需要進一步改善,跨城市間的科研合作情況仍存在較大進步空間。根據《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20)》,大灣區內部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僅爲0.95%,遠低於世界其他三大灣區,除深港、珠澳“雙極點”外,其他地區尤其外圍城市與港澳的科研合作有較大進步空間。

德勤中國華南大陸地區主管合夥人郭炎成表示:“國際創新中心的重心是發揮港澳開放創新優勢和珠三角產業創新優勢。爲深化城市羣及產業的協同發展,可構建‘兩廊兩點’創新體系,加速‘科研+產業+資本’聚集,實現多元化投資、國際化建設、市場化運行。未來,大灣區可藉助吸收國際資源,拓展粵港澳之間的科技優勢互聯。”

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方向是供應鏈協調聯動,有望成爲全球供應鏈與產業鏈新生態的最強競爭者。

不過,由於管理體制、要素流動和技術發展水平不一造成了大灣區物流一體化落地和實施困難,這也是推動大灣區供應鏈深度融合的瓶頸所在。例如,數字平臺基建發展不足,灣區內部缺乏整合的數字信息平臺,且各類信息平臺仍是數據孤島,不能滿足物流產業跨部門協作對信息的要求,同時,跨境企業、跨區物流企業、市場與客戶之間也存在各環節信息部隊成、各環節間信息透明度低、實時反饋效率低等信息流通問題。

德勤研究合夥人陳嵐表示,產業鏈的發展與產業基礎、產業結構的改革、技術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係,產業轉型升級,必定會倒逼產業鏈發生改變。另外,大灣區產業鏈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也在於產業協同程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報告認爲,應推動區內物流政策一體化,需要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管理制度體系,一體化的物流市場環境是實現大灣區內的物流要素跨境流通、產業內協調發展和深度融合的重要突破點。物品流通方面,需要探索兼容的跨區關稅政策,完善兩地口岸檢查機制。同時,通過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與現代通信技術加速智能化物流平臺建設及升級傳統物流產業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