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風雲激盪,思想魅力永恆。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中,各級黨組織(含創建初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黨的早期組織及外圍組織)直接領導或間接創辦了衆多紅色進步期刊。這些期刊,見證歷史變遷,充滿革命激情,蘊含豐富智慧,是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1922年9月13日,《嚮導》週報創刊,它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第一份政治機關報。《嚮導》週報主要發表時事政治評論文章,以宣傳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指導羣衆鬥爭爲主要任務。1922年10月,該報隨中共中央進京,1923年3月上旬遷離北京,《嚮導》週報辦公地舊址位於東城區中老胡同(原中老胡同1號)。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會議,專門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高君宇、馬林、張太雷出席會議,會議還專門研究了中央的宣傳工作。中央決定在北京創辦《遠東日報》,專門宣傳國民革命。但馬林認爲,中共能力不足,不應該辦這樣大的機關報,因爲很容易引起敵人的注意,只應辦一個週報。中央接受了馬林的建議,決定創辦《嚮導》週報,作爲中共中央的政治機關報。中央還決定,由蔡和森擔任主編,負責籌辦工作。

蔡和森

1922年9月13日,《嚮導》週報在上海創立,這是中國共產黨報刊史上第一份中共中央機關報。《嚮導》週報經歷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和破裂、大革命的興起和失敗的整個過程,成爲大革命時期國內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嚮導》週報由陳獨秀、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後擔任主編。陳獨秀領導刊物的出版,並題寫刊名。該報爲16開本,設有“中國一週”“世界一週”“通信”“讀者之聲”“什麼話”等專欄。《嚮導》在創刊號《本報宣言》中鮮明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鬥目標:“反抗國際帝國主義”“推倒軍閥”“建立統一、和平、自由、獨立的中國”。在國民黨“一大”以前,《嚮導》週報集中精力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積極幫助孫中山進行國民黨的改組,推動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在國共合作形成後,《嚮導》週報除繼續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外,還對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作了重點宣傳。同時,它熱情宣傳和支持工農革命運動,促進了工農革命運動和國民革命的迅速發展。

該報的主要撰稿人有蔡和森、瞿秋白、高君宇、李達、彭述之等,毛澤東、周恩來、趙世炎、王若飛、張太雷等也發表過一些重要文章。蔡和森除用“和森”署名發表了130多篇文章外,還用“本報同人”“記者”等名字發表了不少文章。瞿秋白也爲《嚮導》寫過60多篇社論和述評。《嚮導》週報發行期間,所刊載的關於工農運動的文章共205篇,其中著名的有:趙世炎以筆名“施英”所寫的一至七論《上海的罷工潮》(第159-172期)、蔡和森的《今年五一之廣東農民運動》(第112期)、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第191期)、瞿秋白的《農民政權與土地革命》(195期)、彭湃的《關於海豐農民運動的一封信》(第70期)等。

《嚮導》週報

《嚮導》週報曾先後遷往北京、廣州、武漢等地出版發行,在中國內地許多大中城市及香港、巴黎、東京等地設有30多個分銷處,發行量由開始的3000份激增至4萬份,最多時近10萬份,廣受讀者歡迎,被譽爲“黑暗的中國社會的一盞明燈”,成爲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

1923年12月,在北京大學成立25週年紀念日舉辦的民意測驗中,《嚮導》週報獲得各界讀者愛讀票220票,名列全國週刊第一名。

1927年7月,《嚮導》被迫停刊。《嚮導》週報是中共早期報刊中存在時間最長、能夠連續出版的一份刊物,本身包含內容豐富,是研究中共早期思想傳播的一份重要材料。

《嚮導》始終本着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忠實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領導中國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艱苦卓絕的歷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努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艱辛歷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