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汽協:芯片短缺問題超預期,汽車減產壓力加大

每經記者 範文清   

“現在是芯片生產多少,汽車就生產多少。未來幾個月的汽車產銷情況完全依賴於芯片的供應情況。”9月10日,在中汽協的秋季媒體溝通會上,中汽協副祕書長李紹華坦言,當前汽車產業的芯片短缺問題已經超出預期。

當天,中汽協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達到172.5萬輛和179.9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8.7%和17.8%。截至8月底,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四個月同比下滑。

“受海外疫情的影響,供應鏈風險提升導致減產壓力進一步加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陳士華透露,不少車企無法預判未來3個月的芯片供應情況如何,只能按天或周來排產。

而據豐田汽車官網消息,在全球性半導體短缺以及東南亞新冠疫情導致零部件採購困難的背景下,豐田預判9月和10月的全球汽車產量將比原計劃再次減少共計約40萬輛。“未來4個月,如果海外疫情不暴發,供應鏈企業的生產節奏加快,那麼我國今年的汽車產銷量增幅會在2% ~4%,但不會超過6%。”陳士華預測。

汽車產銷增幅或不超6%

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付炳鋒認爲,愈演愈烈的芯片短缺問題是對當前汽車產業的一次嚴峻考驗。

“原本在政策的推動下,我國汽車市場回暖較快,不少車企也提高了預期值,但到了今年5、6月,芯片短缺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給國內汽車市場的未來發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確定性。”付炳鋒說。

中汽協數據顯示,8月,我國乘用車產銷量分別爲149.7萬輛和155.2萬輛,同比下降11.9%和11.7%。

中汽協方面分析認爲,8月,我國乘用車產銷量同比雙降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同期基數較高;二是受芯片短缺影響,使得國內外車企的生產節奏放緩,終端市場庫存量進一步壓縮。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中汽協數據發現,截至到8月末,我國汽車企業庫存爲70.4萬輛,增長率爲-5.6%。其中,國內乘用車月末庫存爲45.2萬輛,增長率爲-5.2%;商用車月末庫存爲25.2萬輛,增長率爲-6.4%。

“現在的情況是,如果有2000個芯片的供應訂單,車企高管都會親自出馬搶購。”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車企管理者向記者透露,現在他們連4S店裏的展車也已賣光,只能根據芯片的供應量來決定汽車產品的生產量。

“據我們瞭解的情況,現在臺積電的芯片產能在調整中,馬來西亞的相關工廠也在採取一切措施,改善生產節奏,但是目前的芯片供應情況並沒有明顯改善,疫情多點多發的情況仍然有可能發生,不可預見的停工停產未來仍會不可避免,所以到今年年底,芯片短缺情況也很難有明顯改善。”李邵華說。

中汽協方面分析,由於去年四季度國內汽車產銷量很高,所以今年餘下幾個月的汽車產銷情況很可能是連續幾個月同比負增長,但全年汽車產銷負增長的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今年我國汽車產銷增幅可能會在2%~4%,但不會超過6%。”陳士華說。

自主品牌芯片供應存隱憂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市場表現好於整體車市,市場份額大幅提升。中汽協數據顯示,8月,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爲70.4萬輛,市場份額達45.3%,佔有率同比上升7.8個百分點。1~8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共銷售561.2萬輛,同比增長36.7%,市場份額爲42.8%,較上年同期提升了6.5個百分點。

中汽協方面認爲,當前自主品牌市佔率快速提升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自主新能源汽車銷量提速較快;二是自主品牌當前的芯片供應情況要好於合資品牌。

根據中汽協的數據,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繼續之前高歌猛進態勢,產銷量雙雙繼續刷新紀錄,分別完成30.9萬輛和32.1萬輛,同比均增長1.8倍,首次突破30萬輛。

細分車型來看,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產銷也均刷新紀錄。8月,國內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2萬輛和26.5萬輛,同比均增長1.9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均完成5.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4倍和1.7倍。

隨着銷量的快速增長,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也進一步擴大。中汽協數據顯示,1~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滲透率提升至近11%。其中,8月,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17.8%,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更是接近20%。“按照這樣的態勢發展,我國有望提前實現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佔比20%的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陳士華認爲。

不過,自主品牌的芯片供應情況並非全無隱憂。一個明顯的數據是,1~8月,國內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累計1426.7萬輛,同比增長11.1%,佔汽車銷售總量的86.2%,低於上年同期2個百分點。

“由於合資品牌的零部件供應是納入全球採購體系的,所以如果海外芯片供應出現問題,合資品牌受影響較大。相較之下,自主品牌靈活度較高,可以通過各種資源調配保證供應,但是如果未來幾個月的芯片‘蓄水池’不夠,那麼自主品牌此方面的優勢也會逐漸減弱。”李邵華不無擔憂地表示,按照當前芯片供應短缺情況的發展趨勢,未來幾個月,自主品牌也很可能搶不到芯片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