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正优化,将影响补偿资金分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晨 北京报道 9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完备;到2035年,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基本定型”的重大改革目标。

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被作为改进纵向补偿办法的重要考量因素,未来将会对补偿资金的分配产生影响。

《意见》还要求,要健全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全国重要水体、重点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局,提升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加快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支撑体系,推动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

我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发展历程,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一些地方在生态建设中尝试摸索划分生态保护红线。而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从2011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2013年原环保部开展4省(区)划定试点以来,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

此次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被写入《意见》,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要更加深度地发挥其效用,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制度完善和能力建设工作。

优化建设更全面的监测体系

截至今年7月,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政策研究项目中方组长、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透露,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是明确的,一是要严格实行管控,二是允许合理的人类活动,以保证红线内居民的正常生活,三是逐步加大生态补偿力度。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

那么首先,要保障更加强有力的监测管控,势必要加强各个维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动态监测。也就是此次《意见》中所说的“优化生态保护红线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点位布局”。

目前我国对生态红线的监测主要还是以地面监测为主,适当的辅以一些依靠卫星遥感技术来进行的监测。

而在为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而出台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优化生态保护红线补偿制度。高吉喜说,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准确地保护生态红线,给予生态保护者更多奖励,也就是生态补偿。简单地讲,就是哪里保护得好,哪里就可给予更多的生态补偿。

在此之前,各个地方都有按照中央提出的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划。但是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张孝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个别地方划好的生态红线,甚至因为监管和监测不力,时间一长就被一些商业机构突破了。”所以这次提出要进行监测和布局的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从技术上保证对于红线的保护。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

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指标与评估方法研究工作的欧阳志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目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体系建设,其监测指标与评估方法已经基本确定。

2020年3月发布的《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在第十七条中指出,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

所谓“全覆盖”,是指对全国所有的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状况、生态系统类型,以及生态产品的提供情况,进行全覆盖的监测与评估。

欧阳志云认为,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估工作应当从国家层面主导,落实到各个省、市、县,以及每个生态保护红线斑块,形成一个垂直监测评估体系。“空间层面的监测估计很快就能建成,但由于生态产品的复杂性,要实现生态产品与服务的监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高吉喜透露,未来我们要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控体系。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生态保护的范围和面积都会更大。所以,原有的以地面为主的监控体系难以满足对红线保护成效的评估和监控。

“为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监控体系。一方面,要优化监测的点位和布局;另一方面,要优化监测监控的周期。在地面监测的基础上,必须要发挥卫星的监测作用,必要时也可以采取无人机等技术手段。”高吉喜说。

欧阳志云认为,这项工作应当从国家层面进行引领,落实到各个省、各个地方,形成一个垂直建设体系。“空间层面的监测估计很快就能建成,但由于生态产品的复杂性,要达到真正的全覆盖可能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高吉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生态保护红线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生态保护,而是要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某片区域,需付出一定的代价,但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国家和其他受益地区应给予必要的生态补偿,从而为红线区内居民找到更适合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通过更全面的监测评估,才能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生态红线的保护状况,以及地方为保护而付出的代价。”高吉喜说道,“这样才能根据保护的程度,给予合理的生态补偿,从而体现生态公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