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

“中國對技術和服務行業的監管吸引了外界關注,但不應爲此忽略持續強勁的中國製造業。”

“自二戰後的美國以後,世界製造業很久沒有見到像中國這樣顯著的主導地位。”

在14日發表於《日本經濟新聞》的署名文章中,中國製造業的蓬勃發展,讓曾任滙豐銀行股票研究主管的布拉頓(William Bratton)連連感嘆。布拉頓指出,儘管面臨着地緣政治和貿易摩擦等不利的因素,但從數據上看,中國製造業不僅顯示出了強勁的韌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競爭力還在不斷增強。

就在此前一天(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自201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時也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爲健全的國家。

布拉頓在《日本經濟新聞》發表評論文章:中國製造業的機器已經開啓

“中國製造業機器已經開啓”

布拉頓注意到,雖然中國製造商面臨着一系列不利因素,例如有關減少全球供應鏈對中國依賴的傳言,又或是疫情之下異常複雜的國際環境,但與大多數經濟競爭對手相比,中國在過去兩年的困難時期成功地擴大了製造業貿易。數據顯示,在2020年,中國佔全球製造業出口份額的比重飆升至20%的新高,遠高於德國的9%、美國的9%以及日本的4%。

從上海出發,載着4臺巨型“新巴拿馬式”港口集裝箱起重機的“振華24”號貨輪,於在9日抵達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港的西格特海運碼頭

“現有數據不僅彰顯出中國製造業持續的韌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布拉頓認爲,儘管有一些低利潤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國外的例子,但這並不足以影響大的趨勢,也無法撼動中國製造業具備空前競爭力的根本現實。

布拉頓指出,中國製造業在非常廣泛的領域都佔據着優勢,近年來中國製造的重要性還在不斷加強。中國已鞏固了自己作爲全球主要商品供應商的地位——中國製造產品種類繁多,從家用電器、辦公設備到服飾配件無一不全。而隨着中國工業基礎先進性和複雜性的提升,中國在許多技術更先進的產品,包括醫療器械、複雜的工業機械方面也實現了巨大的出口收益。

過去三年裏,世界對中國製造的依賴正在增長,全球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家進口中國製成品的份額實現了增長,其中許多增長髮生在2020年之前。即使是像越南這樣被認爲是中國製造業競爭對手的國家,近年來對中國進口的依賴也在穩步增加,而不是減少。

“三大因素決定中國製造業的穩固地位”

出於地緣政治對抗目的,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度叫囂要在供應鏈上“去中國化”,由此引發了部分分析人士對中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的預測。但布拉頓認爲,這類看法過度簡化了決定一個國家工業競爭力的因素,忽略了各因素間相互關係的複雜性。

“例如,就像許多人舉例說,勞動力成本上升自然會導致中國製造的國際競爭力下降,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這種過於簡單化的觀點忽視了相對生產率的重要性。此外,更高的貿易關稅也不一定會大幅增加成本並導致現有供應鏈出現混亂。”

布拉頓強調,事實上從更全面的角度來看,有多個因素表明,中國的製造業地位仍然非常穩固:

首先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工業規模。中國的工業規模支持更大的國內工業生態系統,更強的產品專業化、技術創新和更低的單位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國內部多樣性使其能夠在整個製造業活動中保持卓越的競爭力。而包括中國鄰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工業規模較小、資源更加有限,與中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其次,中國具備強大的產業政策組織和引導資源的能力。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中國這樣以如此強烈的熱情發展製造業,這使得中國具有顯著的相對優勢。

第三,中國在亞洲經濟體系中幾乎完全佔據主導地位。布拉頓提到,貿易流動本質上是地區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因此,隨着全球經濟向亞洲轉移,中國將從中獲得巨大受益,特別是考慮到中國相對於鄰國以及更遙遠的國家的競爭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歐洲國家正努力加強與亞洲的貿易關係,但實際上,它們的產品已越來越多地被中國出口產品替代。

“中國的發展勢頭幾乎沒有放緩的跡象。”布拉頓寫道,“自二戰後被美國主導以後,世界製造業很久沒有見到像中國這樣顯著的主導地位。”

就在布拉頓落筆之際,中國製造業的強勁數據正印證着他的看法。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3日上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製造業大國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自2010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爲健全的國家;在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40%以上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光伏、新能源汽車、家電、智能手機、消費級無人機等重點產業躋身世界前列,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