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媒:後默克爾時代,德國的“中國城”等待未來

香港《南華早報》9月13日文章,原題:隨着默克爾卸任臨近,德國的“中國城”焦慮地等待未來 一輛德國貨車駛出萊茵河畔的物流園。車上載着一個天藍色的集裝箱,上面有醒目的“西安港”的字樣。這個集裝箱是通過中歐班列從中國運來的。貨運班列數量在疫情期間翻番,每週有多達80列火車抵達杜伊斯堡。在這個繁忙的內陸港口,隨處可見堆積如山的中國集裝箱,裏面裝着辦公桌、瑜伽墊、寵物食品等中國工廠生產的貨物,它們通過高速公路、魯爾河和萊茵河被運往歐洲各地。

當地官員說,這裏是“德國的中國城”。長期以來,他們一直希望激增的進出口業務將轉化爲比中國集裝箱的通道更重要的東西——爲這個位於德國“鏽帶”中心的破舊小城帶來就業機會。

但前路有一個危險警告標誌。9月26日是德國大選日,標誌着默克爾時代的結束。過去16年來,中德關係一直由商業利益驅動,但如今來自商界和外國的壓力逐漸增大,他們要求更嚴肅地對待中國被指控的商業違規、安全威脅和人權問題。德國各主要政黨的高級官員表示,無論此次選舉結果如何,德國都不可能在對華問題上維持現狀。

杜伊斯堡積極爭取中國投資或許是逆勢而爲,其目的是填補12%的就業缺口。這一缺口是全國水平的兩倍多。

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維爾納·帕夏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雖然“杜伊斯堡明顯受益於中國對其物流網絡的興趣”,但這還不足以填補煤炭和鋼鐵行業衰退留下的空白。

儘管如此,當地官員仍希望看到從碼頭到全城的“溢出效應”,並希望中國的投資能夠爲其提供支持。

德國智庫貝塔斯曼基金會經濟學專家克拉·容布魯特說:“過去幾年中德關係變得比以前複雜多了。德國一直試圖將經濟和政治關係分開,但這已經行不通了。”

然而,杜伊斯堡市官員並不氣餒。他們說,中國在港口的投資只是在實體建築方面,土地仍由市政府擁有。該市中國事務專員約翰內斯·普夫盧格說:“到這裏談對華脫鉤是找錯了地方。”(作者芬巴爾·伯明翰姆,陳俊安譯)

微博熱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