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新品不及預期股價跌近1% 蘋果或佔今年全球5G手機出貨量三成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程怡

來源:略大參考(ID:hyzibenlun)

01

除了價格,今天凌晨的iPhone13發佈會似乎沒什麼值得討論的了。

早在去年,國內科技媒體就興起了“13香”的段子,以此揶揄除了5G外毫無新意的iPhone12系列,如今看來,13系列同樣乏善可陳——喬布斯的忠實粉絲們大概也沒想到,有一天購買蘋果新品的原因竟然變成了:便宜。

來看數據:

iPhone13mini、iPhone13、iPhone13Pro、iPhone13ProMax的國行起售價分別爲5199元、5999元、7999元、8999元。

也就是說,相比iPhone12mini的價格,128G和256G分別爲5999元和6799元,iPhone12mini同配置的價格,都降低了800元,iPhone13的128G和256G版本也是如此,相比12降低了800元。

從定價角度來看,蘋果今年倒是厚道了一把(雷軍微笑)。畢竟,除了續航變長、劉海變小、支持高刷新率,以及優化了夜景拍攝效果,iPhone13實在找不到比上一代更先進之處了——何況,蘋果的高刷相比它的安卓同行,已經晚了整整一年。

再看與iPhone13同時亮相的其他兄弟產品們,同樣搭載了A15芯片的iPadmini、iPad9和AppleWatch7。

iPad9的經典公模依然是熟悉的配方,它只更新了處理器、屏幕和前置攝像頭,配置和定價都毫無新意,“實用主義的入門款”,蘋果似乎在重複標榜自己對iPad產品的定義。新的iPadmini加上了雙揚聲器和更好的處理器,新AppleWatch的重點,則是手錶的堅固耐用。

嗯,難怪很多熬夜守發佈會的媒體同行們,對這場新品發佈最深的印象是:加州風景真不錯。

蘋果已經很久沒有給業界奉上讓人激動的秋季發佈會了,儘管市值決定了它依然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但成功有時候並不等於“偉大”。

當然,同時,媒體人的觀感,也不能決定一款產品的市場反響。iPhone13沒有取悅期待驚喜的科技媒體人,但這並不代表,它不能取悅市場。

iPhone13極有可能會大賣。畢竟,800塊,在當下中國,是很多大學生接近一個月的生活費,以及很多年輕人三分之一的月薪。iPhone13低下頭顱,露出的是更加親切友好的髮際線。

國產手機場廠商們可能會多少有些“上當”的感覺。國產安卓機從2018年開始經歷一輪消費升級,從華爲ov到小米,都卯足了勁搶佔高端市場,虎視眈眈圍獵蘋果,旗艦機的價格一路水漲船高,逐漸突破5位數,哪成想,蘋果來了個反身貓腰的柔性反擊?

果然,出其不意的對手纔是最可怕的。

02

iPhone13的“平平無奇”,其實也是典型的庫克哲學的體現:用有限的更新,換取更多的銷量。

如果說奧卡姆剃刀法則的關鍵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那庫克哲學的關鍵就是“如無必要,只擠牙膏”。用戶想要的,蘋果其實都能給,比如今年在電池續航和影像系統方面的改善,但蘋果就是喜歡“擠牙膏”,每次只讓你爽一點點,以此拉長快樂的闕值。

在庫克哲學裏,可能高度並不重要,長度纔是關鍵。

這意味着,蘋果能以更低的成本,持續刺激用戶的購買慾望。果然,喬布斯是最天才的產品經理,庫克是最天才的整合運營專家。

如此“躺平”的iPhone13讓我開始有點擔憂自己的購車計劃。

我是打定主意要購入新能源汽車的,但不管是現在的特斯拉,還是國內漸成氣候的“蔚小理”,都沒太能打動我。我更希望蘋果這樣的玩家,可以重新定義汽車。

而我的夢想就是把人生的第一次駕車體驗留給蘋果——從我攢錢的速度和蘋果造車的進度來看,這個夢想,並非沒有實現可能。10年不成,我可以繼續等10年,或者,兩個10年。

但現在看來,蘋果造車就跟iPhone13的更新一樣,阻攔它進步的,不是能力欠缺,而是沒有足夠的意願和動力。

手機廠商投身造車,已經成了新潮流。這也是現有市場增長見頂之後,商業公司必須找尋的新增長。Gartner數據顯示,2021年Q2全球終端用戶智能手機銷售量爲3.288億臺,同比增長10.8%——看似還不錯,但對比2015至2017年間的全年銷量超14億臺,這個市場的萎縮,就肉眼可見了。

小米和華爲已經紛紛出手。

造車是雷軍宣佈要投入上千億的大項目,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親自負責了塊業務,目前,小米造車總部已經確定落戶北京,王翔也“炫耀”過自己收到的超過2萬份簡歷。

與此同時,小米在造車領域的投資行動也相當密集。今年6月,小米宣佈參與領投了禾賽科技超3億美元D輪投資,並且還佈局了動力電池產業鏈。自動駕駛被認爲是智能電動汽車的核心競爭力,今年8月,小米宣佈以6247萬美元收購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並且參投了數個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在對自動駕駛的重視程度上,小米與蘋果不謀而合。

華爲則走上了另一條路:不直接造車,而是成爲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提供包括智能駕駛在內的智能汽車全套解決方案。

兩種選擇,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利弊,但相比於更早對造車動心的前輩蘋果,小米和華爲的選擇,顯然更加果決。

在國內洶湧的造車浪潮之中,他們確實也浪費不起時間。

造車是比手機複雜百倍的賽道,小米們的競爭對手,有比亞迪這樣的傳統廠商,也有野心勃勃特斯拉和“蔚小理”們。

據中汽協數據,今年1月-8月,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哪吒汽車、威馬汽車、零跑汽車、特斯拉六家企業總銷量達48.3萬輛,佔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份額28%,而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03

事實上,關於蘋果造車的傳言,很早就流傳在江湖。

早在2008年,喬布斯就有了自主研發iCar的打算。但造車正式進入蘋果的時間表是在2014年,高調的泰坦(Titan)計劃彼時讓馬斯克都感到威脅。

然而,立項七年後,蘋果汽車仍然未能量產。

頻繁轉換方向讓蘋果失去了很多機會。最初,泰坦計劃試圖生產出與特斯拉能平分秋色的智能汽車,以自動駕駛爲主要賣點。然而在研發過程中經歷挫折,內部人員也經歷了一輪動盪,這之後,蘋果的目標從造整車到研發自動駕駛系統。

最近幾年,蘋果汽車團隊的研發目標又轉成造車——這就好比開車,頻繁變換目的地,造成導航路線反覆計算,最終耗在路上的時間,肯定會變得更長。

儘管蘋果也在方向搖擺期積累了大量專利技術,但在造車的賽道上,蘋果至今還在場外徘徊。進展緩慢也使團隊人員士氣低落,今年上半年,曾參與iPhone和iPad開發的本傑明·里昂離開了蘋果,離開前,他是蘋果汽車團隊資格最老的高管。

對於成功搞定了中國工廠,並因此大幅提高產能的背景之,蘋果只有羨慕的資格。它始終沒能搞定代工廠,傳統車企害怕創造出更強大的對手,而蘋果則希望在生產過程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於是,蘋果與傳統車企的談判大都失敗了。

話說回來,這倒是讓我和我的銀行卡,感到很安心。我還有大把時間,研究如何一夜暴富。

蘋果當然是不可能輕易放棄造車的。

但從目前來看,以蘋果的實力,加上庫克哲學的影響,未來的iCar或許會是一輛好車,也能在市場上佔有一定份額,但恐怕,它不會成爲能顛覆行業、重新定義汽車的產品——當然,庫克是其中的重要變量。他執掌蘋果的第一個十年已經結束了,今年60歲的他已經明確表態:自己不會在現在的位置上,繼續呆十年。

蘋果造車的故事走向,很可能要由下一任蘋果掌舵人去決定了。

報道這次iPhone13發佈會時,科技自媒體"科技美學"發起了一場投票,“對這次發佈會發佈的哪款新品最感興趣”這個問題下,得票數最多的是“都不感興趣”。

這個信號或許在暗示,蘋果造車的速度要加快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