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廈門,記者 李子健)訊,9月16日,鋰電產業鏈盤面全線崩潰,其中鋰資源公司首當其衝,多股午後跌停。消息面上,工信部表示,將統籌保障動力電池資源供應,並“點名”鋰鈷鎳等礦產資源。但在排產情況旺盛之下,調控或需“奇招”。

9月16日上午,工業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第三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WNEVC 2021)”上視頻發言時表示,目前中國新能源車成本依然偏高。另外,電動車關鍵部件動力電池面臨鋰鈷鎳等礦產資源保障和價格上漲壓力,工信部將與相關部門一起加快統籌,提高保障能力。

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對此表示,隨着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的退坡,新能源汽車要開始與傳統燃油車赤身拼搏,各整車生產廠商都面臨巨大降本壓力。而新能源車發展核心是電池技術提高,尤其是三元電池的技術提升,因此保障三元電池的供給,實現長期的保障的意義重大。

“另一方面,目前各國都在加大新能源礦業資源的保障,而且形成戰略體系。中國也是必須明確國家戰略,實現更強的資源儲備。”崔東樹進一步分析。

崔東樹的擔憂並不無道理,此前財聯社報道指出,部分鋰鹽貿易商‘捂盤惜售’,現貨市場貨源流通稀少,9月起,碳酸鋰產品幾乎“一天一個價”。而日前Pilbara在BMX電子平臺第二次鋰輝石精礦拍賣上,被拍出了2240美元/噸的“天價”,業內認爲上述拍賣或使碳酸鋰年內衝擊20萬元/噸。

有業內人士則參考工信部保障芯片產品供給和滿足市場需求的做法認爲,“板子”或打在中間貿易商身上,此前即有三家企業因哄擡芯片價格被罰。但對上游鋰鹽廠或難以管控。

上述人士補充道,從2020年的數據來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鋰電材料和電池生產基地,但中國鋰行業對外資源依賴度依然較高,爲74%,其中鋰精礦中,進口澳洲量高達90%,因此形成了“澳洲+中國”模式,即從澳洲進口鋰精礦至國內加工成鋰鹽。

這意味着,在鋰精礦價格上漲的前提下,打壓上游鋰鹽廠的出廠價,將或導致鋰鹽廠出貨量減少,但市場需求迫切之下,供應減少或會進一步推高價格,而且在“30·60”碳目標下,新能源被大力推廣,因此打壓上游鋰鹽廠價格的情況,或不會出現。

除此以外,鋰鹽供應短期幾乎無新增產量,目前供需矛盾難解。華安證券新能源與汽車研究組在上週週報中指出,鋰鹽廠和貿易商惜售加劇供給緊張態勢,正極廠商鋰鹽庫存不足一月,而鋰電需求持續高漲且迫切,裝機與排產均逐月抬升,冶煉廠保持高開工率,然而供給有限,短期幾乎無新增供給,供需矛盾加劇。

財聯社記者通過整理鋰礦/鋰鹽情況則發現,除國外智利SQM,其鋰化工產品現有產能爲8.35萬噸/年,預計2021年產能達14.15萬噸/年之外,2021年主要南美鹽湖基本沒有新產能投放,澳大利亞鋰礦2021年除少量技改外,無新增產能投放,產量增長來自原有項目增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