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④丨武汉:千亿产业集群的梦想与挑战

武汉市想要更大力度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单纯依靠现有的传统车企转型显然不行,必须更加积极地拥抱变化,吸纳具有潜力的新造车公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左茂轩 报道 9月1日,小米汽车总部正式落户北京亦庄,但雷军奔波的脚步仍未停歇。

9月11日,雷军赴吉林与吉林省领导会面,并与中国一汽集团洽谈深度合作业务。小米汽车的“绯闻”对象又多了一个。

事实上,从3月30日小米正式宣布下场造车以来,在这五个月里,尽管小米汽车轮毂未动,但雷军已经走访了长城、比亚迪、一汽、宁德时代等多个整车及汽车供应链企业,并时不时与北京、上海、武汉、合肥、西安等多个地方政府传出“绯闻”,“抓住那个小米”成为多个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众多城市中,武汉一度成为小米造车落地呼声最高的城市之一。就在小米汽车官宣下场造车不久后,武汉市经开区就已经对外透露希望引进小米。近日,又有消息称小米汽车准备在北京及武汉建设双生产基地。

抢夺小米汽车的背后,是各个地方政府对引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迫切需求。地方政府看中的不仅仅是小米汽车这个项目,更是“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背后的巨大商业价值、对资金的吸引力以及对财政、税收和就业的贡献。 

当然,带着“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的投资额为100亿美元”的小米汽车也拥有选择权,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地方政府营商环境、相关配套产业布局、造车所需要的技术人才以及城市居民消费能力等,也都将是影响小米落地的因素。

换句话说,对小米汽车的争夺,其实是各地汽车产业综合实力的PK以及对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强烈愿望。

而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到武汉、重庆等传统汽车产业重镇,再到合肥、西安等新兴汽车产业基地,广袤辽阔的中国城市版图上,汽车产业的变革与升级正在加速向前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高地正在形成。

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用全新的坐标体系,从探寻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出发,重磅推出系列报道——《汽车新商业地理 | 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从产业布局、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消费能力、供应链体系等多个维度分析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合肥、重庆、西安等国内各个城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

继推出首篇《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①|北京:配套逐步完善,留住小米汽车很重要!》,第二篇《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②|古城西安,在新能源汽车风口上醒来》,第三篇《寻找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③|上海:多区发力遍地开花,竞合悬疑待解》后,本篇将聚焦武汉。 

武汉是全国第四大汽车生产基地,以东风汽车集团为核心的武汉汽车制造业,是当地最大的支柱型产业。武汉市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9年武汉市汽车产量为154.85万辆。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四千多辆汽车在武汉下线。

武汉汽车产业的主要支柱是东风系合资公司,但是随着近几年神龙汽车表现持续低迷,东风雷诺败走中国,武汉汽车工业在汽车市场调整期和产业转型期间,陷入瓶颈。

虽然武汉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算不上领先。东风自主乘用车实力较弱,东风本田、神龙汽车在电动化转型方面也并不积极。

尽管早在2011年武汉市的“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但在过去十年间,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特别大的动作。

2015年前后,新能源汽车产业萌芽阶段,国内诞生了近百家新造车公司,武汉并没有像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一样,引入新造车公司投资项目。

这几年来,湖北省引进的较为知名的新造车项目也并不在武汉,而是位于黄冈的威马汽车黄冈基地。而武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撑,主要仍然依靠原有的传统车企转型为主,唯一新建的新能源汽车工厂是刚刚建成的吉利旗下高端电动品牌路特斯工厂。

从某种角度来看,武汉错过了第一波的新能源汽车投资风口。

而随着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爆发,产业前景愈发明朗,车市格局大洗牌在即,武汉市想要引入优质新能源车企的愿望也更加迫切。

多年来传统汽车发展留下的基础、完备的供应链体系,是武汉汽车工业的优势。但武汉市想要更大力度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单纯依靠现有的传统车企转型显然是不行的,必须更加积极地拥抱变化,吸纳具有潜力的新造车公司,小米汽车无疑是最佳的投资标的之一。

2020 年9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武汉经开区”)首次提出了“中国车谷”的概念。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彭浩称,武汉经开区将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两大发展路径,打造 “数字车谷”,建设 “智能车谷”,培育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新动能,全力推动汽车产业向下一代汽车升级跨越。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去以国有汽车集团大本营为中心的汽车工业布局出现巨大变化。

沪粤浙苏皖五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布局更加积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渐成为新能源车企的主要集中地,吸引了大批颇具潜力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小米汽车落户北京,强化了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武汉更像是一个追赶者,但新的机会并不多了,距离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也还很遥远。“中国车谷”的故事,会从小米开始吗?

发展瓶颈

湖北省作为全国交通枢纽要塞和中部经济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辐射襄阳、十堰、黄冈、宜昌、孝感等城市,集结了国内大量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湖北省汽车产量稳居全国前四,占全国产量8%以上,是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的重要生产加工基地。

数据显示,2012-2017年湖北省汽车产量持续上升,2017年的产量达到了267万辆。2018年以来,受国内车市下行以及重点企业神龙汽车销量断崖式下跌等因素影响,出现明显回落。2020年,叠加疫情的冲击,湖北省的汽车产量降至209.5万辆。

湖北省的汽车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武汉,而武汉的汽车产业则集中在位于武汉西南角的经开区。武汉市的汽车生产基地中,除了位于江夏区的上汽通用工厂之外,东风系生产基地大多位于经开区。

2003年,东风公司总部迁址武汉,武汉成为东风系车企的大本营,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

汽车整车厂接踵建成投产,武汉汽车产能不断走高。2012年以前,武汉汽车年产能为80万辆。如今,武汉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已经将近1500家,汽车年产量超17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000亿元。

在武汉经开区的东风大道、神龙大道两侧,是全球汽车工厂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聚集了东风汽车及下属的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岚图等整车企业。东风旗下16万员工中,超半数在武汉工作,大多聚集在此。

同时,在整车企业的带动之下,武汉经开区多年来持续大力引进国内外实力较强的汽车零部件集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

武汉汽车产业“起点是神龙、兴盛靠东本”,再加上2012年建成的上汽通用武汉工厂,这三家合资企业的工厂撑起了武汉市的绝大多数汽车产量。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武汉市的汽车产能已经接近300万辆。

不过,各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东风本田的产能利用率在120%以上,神龙汽车的产能利用率则不到20%,此外,上汽通用今年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也在持续下滑。

三家重点企业中,有两家面临严重的市场考验。尽管东风本田仍旧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势,但武汉的汽车工业整体上处在发展的瓶颈期。

拥抱变化

目前,武汉市新能源汽车规模化生产还有待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效果也较为一般。

大搜车智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武汉市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只有6.69万辆,今年前8月,武汉市的汽车零售销量为22.84万辆,而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销量为1.99万辆,其中大多数都是运营类车辆,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武汉市的市场渗透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19年1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为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企业规模化发展,武汉市对当地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给予增长奖励。以企业上一年度新能源汽车产量为基数,按照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同时,鼓励当地汽车生产企业为出租汽车新能源化升级迭代增加供给,按照6万元/辆的标准给予生产企业资金奖励。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上,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加大普通公务用车领域及社会用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全市新增及更新公交车(应急车辆除外)、出租汽车、通勤车、邮政快递车、轻型物流配送车、网约车、驾培驾考车(自动挡)等原则上应当100%使用新能源汽车。

此外,为鼓励新能源汽车应用,继续实行差别化交通管理措施。新能源汽车在市内行驶时不受车牌尾号单双号限制,实行新能源汽车停车收费优惠等。

促进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武汉汽车工业在当前发展阶段迫切需要的转变。发展新能源汽车,武汉市需要积极拥抱行业“新四化”趋势。

当务之急,是要以优质新能源车企为中心,尽快先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去年,东风汽车集团正式发布了旗下高端新能源电动车品牌岚图,对标的竞争对手就是理想、蔚来等造车新势力。新车已经在改造后的原东风雷诺工厂生产。

除了东风系之外,武汉市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

此外,今年以来,武汉市经开区已经引进了不少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

4月8日,小鹏汽车落户武汉,拟投资百亿元在武汉经开区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规划年产能10万辆。8月31日,吉利旗下路特斯科技公司全球总部落地武汉,年产能15万辆的武汉智能工厂计划于今年内建成投产。

在动力电池领域,5月31日,中航锂电与武汉经开区签署《中航锂电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武汉基地项目投资协议》,中航锂电正式落户经开区,计划新建产能20GWh。这是武汉市落地的首个大型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制造项目,为武汉新能源汽车产业补上了关键的一链。

在智能网联领域,武汉市是第一批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2019年,武汉经开区建成了106公里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道路。

不过,目前武汉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测试车辆以东风为主。发放测试牌照的数量、参与测试的企业数量低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目前,北上广及长沙都在加快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武汉开展得较晚,今年 2 月,东风公司技术中心牵头打造的“自动驾驶领航项目”在经开区正式上线并开放体验,首批投放了 42 台自动驾驶出租车。

千亿集群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经开区准备在汽车领域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上大干一场。经开区计划重点打造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推动汽车产业跨入更高附加值区间。到2025年,力争整车厂突破10家,整车产量突破200万辆,汽车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建设成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

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武汉经开区正在编制和实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氢能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力争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培育10家以上氢能源重点企业,成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

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就目前来看,单依靠新能源汽车在行业内并不占优势的东风系难以达成。

然而,目前新造车势力经历过洗牌之后,头部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对于目前缺乏具有竞争力新能源车企的武汉市而言,小米汽车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小米官宣下场造车几天后,有网友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留言:“经开区政府有没有跟雷老板有过接洽的,看看能不能把项目争取一下,毕竟雷老板也是湖北人。

对此,武汉经开区管委会态度很积极,很快便回应道“小米作为世界500强,是我区重点的招商目标企业。我们高度重视小米官宣造车事件,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将主动、热情对接小米,充分展示我区优质汽车生态圈和优越营商环境,争取合作可能性。”

虽然小米汽车已经落户北京亦庄,但武汉可能还会争取小米的生产基地项目。当然,亦庄也希望小米能够留在北京生产汽车。

从目前造车新势力的布局来看,总部所在地和工厂很有可能不在同一座城市。例如,理想汽车的总部在北京顺义,但工厂位于江苏常州,不久前才通过收购北京现代旧工厂的方式建设新厂。小鹏汽车的总部位于广州,但第一个自建工厂位于肇庆,去年和今年分别又布局了广州开发区和武汉两个新的生产基地。

不过,从中国新造车运动的发展过程来看,地方政府想要吸纳一家优质的车企落户当地,也需要本身提供优质的资源。小米汽车项目的确对于地方政府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但地方政府究竟能给小米带来多少资源,则将是小米考虑的重要依据。

当然,任何一项投资,都存在风险。现在还是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好时机吗?

尽管在上一轮的新能源汽车风口投资中,诞生了合肥+蔚来、上海+特斯拉、广东+小鹏、常州+理想等“优质CP”,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地鸡毛。即便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靠前的江苏、浙江等地,也曾经出现过不少PPT造车暴雷项目。而现在的小米汽车连一个“造车PPT”都还没有,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是下一个“乐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