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9月16日報道:將靜謐的大學校園建設爲真正的社會公共空間。由華東政法大學與長寧區共同協力,規劃建設的蘇州河華政段“一帶十點”景觀,思孟園、格致園已率先開放,倚竹院、獬豸園、華政橋、桃李園、東風角、法劇場、銀杏院和書香園等八景正在緊張的施工收尾中,預計本月底全面完工後將適時開放。

2.0版的蘇州河華政段,濱水空間繼續“生長”,水岸特色更具魅力。原本分隔校園與河濱步道的圍欄全部被拆除,緩坡草坪、精緻花境、匠心點景,由慢行步道串聯的濱水空間變身多元、活力、共享的“後花園”。市民漫步其間,一邊可以飽覽蘇州河濱風光,一邊可以欣賞百年校園整體風貌,感受自然生態與人文內涵的完美結合。

“堅持校園全面開放,融入城市發展,是我們學校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應有擔當和社會責任。同時,長寧校園的改造提升關係到廣大師生切身重大利益,我們會以開放心態來充分展示一流政法大學的風采。”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爲祿就學校充分融入上海城市濱河空間表示。

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在中山公園二號門對面,被母親河以U形緊緊擁抱的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園,好似一座楔形半島,雅香肆意、幽靜迷人。

“十三五”期間,上海謀篇“一江一河”,打造“城市項鍊”,爲華政提供了以開放姿態融入城市發展的契機。蘇州河貫通首先在於實現濱水公共空間的連通,隨着長寧段貫通工作有序推進,濱水斷點、堵點不斷被打通。根據長寧區“不佔用水面、共享濱水岸線”的統籌思路,華政積極配合,責無旁貸打開校園圍牆,退讓環河濱水空間鋪設步道,拆除歷史遺留搭建11處,並對兩棟臨河宿舍作出功能調整。

濱水空間提升和校區整體優化關係到華政一流政法大學建設和廣大師生切身利益,學校黨委堅持將事業發展與建築文物保護、“一江一河”建設結合起來,遵循“整體謀劃、分佈實施”原則,堅持校園全面開放,厚植城市精神品格,重塑高雅學府新形態。

在濱河步道貫通開放基礎上,華政聚焦“快、美、好”,以更高標準、更寬視野、更大格局實施濱水空間提升、文保建築修繕、綠化改造升級、校園區域功能調整以及文化傳承創新,打造最美大學,服務好市民師生。

爲確保濱水空間進一步打開,長寧校園克服許多困難,積極騰挪空間,先後完成學生公共浴室、水泵房、木工房、倉庫等18處建築拆除,對原有學生宿舍進行改造,增設浴室設施。此外,採用綠植挪位調整、綠籬後退等手段,將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市民,優化提升後的濱河公共空間最窄處約4.5米、最寬處約98米(桃李園),面積達約2.1萬平方米,較原有空間增加1.86萬平方米。

據悉,華政長寧校區作爲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學校園,擁有與蘇河美景相得益彰的聖約翰大學近代建築,深深鐫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國法學教育的歷史印記,呈現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脈。

如果沿蘇河濱水步道起點思孟園繼續往前,目光越過開闊、精美的大理石“彈格路”,格致樓的身影便映入眼簾。格致樓落成於1899年7月19日,爲三層樓房,磚木結構,迄今已有一百二十餘年曆史。同校園內其他建築一樣,格致樓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其建築外廊、庭院等建築格局是西式的,屋脊上的飛檐翹角等建築風格則是中式的。

2018年,學校完成對格致樓“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修繕工程。在市文物局的支持下,華東政法大學和修繕施工單位進行了建築立面、屋面翻修、原室內裝飾拆除和重新裝修、原始結構加固等全範圍修繕,歷時10個月。此舉在上海校園歷史建築保護中尚屬首例,爲其他歷史建築的保護,特別是校園內歷史建築的修繕、保護提供了借鑑。

“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據瞭解,學校力爭兩年內分三批次完成長寧校區文保建築高標準修繕工作,同時對非文保的其他既有建築適時實施維修工作。在此基礎上,堅持對建築文物、歷史遺存珍愛尊崇、保護髮揚的原則,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對濱河歷史建築的活化利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9月17日,一場名爲“蘇河明珠——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歷史文化展”的主題展覽將在格致樓正式開幕。展覽將以校史資源爲關鍵支撐,通過照片、實物、視頻等多種媒介,展示學校歷史建築保護傳承、紅色文化挖掘弘揚、法治文化孕育發展,闡釋蘇州河畔百年校園的價值和魅力。

放眼未來,精彩可期。優化提升後的濱水空間和長寧校區,“國寶級”歷史建築與蘇河美景交融呼應,總長約910米的華政段將成爲上海“城市項鍊”中獨具特色的一顆“明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