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手!美國老牌廠商的機會來了?

文l雲賀瞭望智庫研究員

當國內“車芯第一股”風風火火準備上市,遠在大洋彼岸的老牌芯片廠商,卻在四處奔走。

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現任英特爾首席執行官,今年2月剛剛上任,隨後就緊鑼密鼓地開啓了他的全球之旅。

從布魯塞爾到凡爾賽宮,再到美國白宮,帕特·基辛格的目標很明確:全球化緣,投資建廠。

今年第二季度,韓國三星電子超過英特爾,成爲全球營收最高的芯片製造商。

帕特想要扭轉乾坤,就必須借勢而爲。

今年早些時候,這位新任CEO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永遠不要讓一場好的危機白白浪費。”(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疫情的發生,讓“缺芯”問題演化成一場全球焦慮。數據顯示,全球芯片製造75%的產能都在東亞地區。韓國和日本在10-20納米芯片製造上頗佔優勢;中國大陸的芯片總產能也已經超過昔日霸主美國,更遠勝歐洲。

形勢就是底氣。帕特手裏的牌,其實就是發達經濟體的雄心和焦慮。那就是:如何讓半導體制造業迴流。

發達經濟體圍繞芯片產業的博弈,其實由來已久。上世紀80年代,美日之間就爆發半導體貿易衝突;1998年,韓國順利通過“政府+財團”的模式,取代日本成爲全球存儲芯片第一生產大國;2013年,臺積電又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異軍突起,致使全球芯片產能向東亞地區轉移成爲定局。

如今來看,新一輪大國芯片突圍戰已經開啓。其中有兩個有意思的問題,尤其值得思考。

第一,向微笑曲線上游攀升,是否是唯一路徑?

“微笑曲線圖”大家一定不陌生。一直以來,從產業鏈的低價值端向高價值端攀升,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

只是現在,當疫情、經貿和地緣政治局勢讓供應鏈安全成爲大問題時,“讓製造業迴歸”被髮達經濟體提上日程。而這也是英特爾敢於向歐盟和美國要錢建廠的緣由。

但是在歐盟內部,目前也有兩種聲音:一種認爲,芯片設計環節依舊是生產過程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歐盟應該專注於此;另一種則認爲,沒有充足的產能,不僅會對供應安全造成巨大威脅,而且長此以往,歐盟必將在芯片行業被邊緣化。

無論如何,從微笑曲線的下游爬到上游並不簡單;從上游迴歸下游難度同樣不小。曾斬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美國工廠》就說明過這一點。

德國智庫SNV(Stiftung Neue Verantwortung)則直接指出,對於歐盟來說,芯片製造是目前半導體價值鏈中進入壁壘最高、成功前景最渺茫的部分。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和美國半導體協會的測算,在美國建一家晶圓廠的總成本要比在亞洲高出25%到50%。其中,成本優勢中的40%-70%來自政府的資金支持。

這就可以引出第二點思考:政府應該在芯片之戰中扮演什麼角色?

這一次美國、歐盟、韓國和日本政府都有意由國家出手,推動半導體行業發展壯大。這不由讓人想起,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通產省牽頭產學研界,拿出291億日元發展芯片時,還曾被美國政界指責,政府補貼是不公平的競爭。

但是如今情形卻都已改變。

從疫苗到芯片,再到氣候變化,需要國家出手的地方越來越多。這個時候,舉國之力的體制優勢得以凸顯。

這場芯片大戲的結局如何,尚未可知。但我們都知道,在大國比拼的時代,這絕非只是個體的勝負。

參考資料:

1. Intel CEO Pitches Subsidies For Chip Plants Amid Crunch,Financial Times, 2021.8

2. “日媒文章:全球出現國家主導創新趨勢”,《參考消息》,2021.7

3. 半導體:歐洲進軍頂級芯片製造商的昂貴計劃,《金融時報》,2021.7

4.《“芯”想事成中國芯片產業的博弈與突圍》,陳芳/董瑞豐,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