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蓉瑾依託所在學校緊鄰中共一大會址特點,組建小學生紅色講解員社團,16年來培養近千名小講解員童音講黨史。 吳蓉瑾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出“雲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本版照片均本報記者 袁婧攝 製圖:馮曉瑜

十六載寒來暑往,一批批稚氣未脫的小學生出現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平均年齡只有10.2歲的他們,用普通話、上海話、英語、快板甚至連環畫等自己喜歡的語言和形式,爲南來北往的觀衆講述中共一大召開的前因後果。每每獲得觀衆的掌聲和讚許,他們總會習慣性地望向身後面帶微笑的“雲朵媽媽”——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

紮根基礎教育27年,吳蓉瑾依託學校緊鄰中共一大會址的地理特點,組建起全國首支小學生紅色講解員社團——“紅喇叭”小講解員社團,16年來培養了近千名小講解員,用童音講黨史,使愛黨愛國的校園文化蔚然成風。

吳蓉瑾還很“超人”,每天在校工作時間超過15個小時,用熾熱的情感、積極的探索把學校打造成一個充滿愛和智慧的校園。不僅僅把自己的學校辦好,爲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她還毅然挑起了管理市郊鄉村學校的重任,將其辦成“家門口的好學校”,並多次到青海、貴州、雲南等薄弱地區開展教學、培訓,使得全國萬名校長、教師以及250多所學校獲益良多。

昨天,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人民教師吳蓉瑾的先進事蹟,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

育人新探索

培養一批“傳承路上的小不點”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疑問,讓小學生去中共一大會址學黨史、講黨史,小小年紀的他們聽得懂嗎?講得清嗎?吳蓉瑾用她16年的實踐,給出了一個確定的回答:只要方法對路,孩子們不僅聽得懂,也講得清。

初到盧灣一中心小學工作時,吳蓉瑾是一位中隊輔導員。在上課之外,她很喜歡帶着孩子們到處跑,哪怕只是雙休日的小隊活動,她都樂此不疲。有一次,吳蓉瑾帶孩子們去參觀中共一大會址,她發現,孩子們很開心,但就是聽講解時很不認真。對孩子們來說,開心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爲不用上課、不用寫作業了,而不認真是因爲講解員說的內容他們“聽不太懂”。

“這樣的情形其實挺普遍的,相比去公園、去郊遊,帶小學生去各類場館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參觀效果確實一般。但沒想到的是,吳蓉瑾老師真把這件事當問題去研究了。”盧灣一中心小學的陳麗麗老師記得,那次參觀後,吳蓉瑾特地尋求了學校大隊部的幫助,對各個年級的學生開展了一次小調查,對館內的陳列、參觀路線特別是講解人員、講解內容等都進行了調研,最終提出了希望建立一支由少先隊員組成的小講解員隊伍。

2006年初,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工作的楊宇第一次踏進盧灣一中心小學。作爲校外輔導員的她,滿懷信心地給那些即將參與志願講解的孩子們做起了培訓,讓他們明白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一大召開的前後經過。沒想到,孩子們千奇百怪的問題還是讓她“猝不及防”——“中共一大會議分兩次開,到底哪裏纔是黨的誕生地?”“爲什麼中共一大代表都是男的,且只有兩位登上天安門城樓?”楊宇用自己的理解努力答疑,可孩子們的眼神依舊似懂非懂。走出教室,吳蓉瑾向楊宇提了一個大膽的建議:“能不能在你們的指導下,讓孩子們自己寫講解稿?”

隨後幾個月,吳蓉瑾帶領孩子們和紀念館的叔叔阿姨一起講故事、看視頻,聊天,磨稿,用兒童化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把解說詞變成一個個精彩小故事。沒過多久,全國第一個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指導、小學生執筆的兒童版講解稿就出爐了。

“七月三十夜色濃,一大會議正進行,突然闖進一個人,驚得大家全愣神……”剛剛過去的雙休日,在今年新落成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盧灣一中心小學三(5)班學生黃業凱邊打着快板,邊爲前來參觀的遊客聲情並茂地描繪着一大會議的場景。

“最初我們希望孩子們的講解能爲更多同齡人服務,但事實證明,每當小講解員‘登場’,各年齡段的觀衆都會目不轉睛圍在他們周圍。”一旁的吳蓉瑾欣慰地笑着說。

16年來,這些“傳承路上的小不點”,講解足跡已遍佈周邊的孫中山故居、周公館、韜奮紀念館等紅色場館。如今,“中共一大紀念館講解”已經成爲盧灣一中心小學的一門必修課程,全校1330名學生不僅可以用普通話、英語、滬語等進行講解,還能夠通過立體書、繪本、信息化雲劇場等開展講解。

回憶這段經歷,不少已步入大學的“小講解員”依舊心存感激,“多年過去,但那一段段講解詞始終銘記在我的腦海中。感謝吳老師的教導,早早在我心中種下了紅色的種子”。

朋友圈“暗號”

有困難找“雲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

從教27年,吳蓉瑾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每個學生畢業時,她都會贈送一張有自己聯繫方式的卡片作爲紀念,上面寫着“有困難找‘雲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27年來,學生們畢業、工作、成家、爲人父母,甚至有些學生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吳蓉瑾手裏,很多人依舊會把吳蓉瑾當作那個時刻牽掛他們的“雲朵媽媽”,有了喜悅就急着與她分享,有了困難又不懼向她求助。

吳蓉瑾的微信好友都知道,只要她人在學校,每天必然會在朋友圈發兩張照片。一張是清晨“愛的學校”,一張是夜晚“愛的走廊”,分別是她到達學校和離開學校時拍攝的教學樓和辦公室走廊。

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瞭解。對廣大學生和學生家長而言,吳蓉瑾藏在照片背後的“潛臺詞”其實是:“只要‘愛的走廊’還沒出現,說明我在學校,你們可以隨時來找我。”多年來,除了在校和已畢業的學生、家長會來找吳蓉瑾,甚至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家長也會慕名來到“愛的學校”,希望吳蓉瑾能夠幫助他們解決難題,而吳蓉瑾總是想盡辦法能幫則幫。

最近一週,吳蓉瑾很忙,但她還是想抽空約一個已畢業多年的女生小陳來學校見個面。“前兩天我在她朋友圈看到一條動態——‘我把我最愛的人弄丟了’。當時我就問她怎麼了,原來她男朋友剛跟她分手,前一陣她還把工作給辭了。所以我想讓她來學校聊聊,看看能不能幫她找份合適的工作……”吳蓉瑾告訴記者,既然看到了就不能當沒看到,即便再忙也要想辦法關心。

說到小陳,行將退休的盧灣一中心小學副校長鄧衛紅感觸更深。當年,小陳先是在鄧衛紅帶的班中就讀,由於家庭原因,小陳的母親精神狀態不佳,缺少父母關愛的小陳經常獨自遊蕩在校園外。鄧衛紅記得,那時自己常要到學校附近去尋小陳。後來,小陳被調到吳蓉瑾的班級,沒多久,她的狀態發生了實質性轉變。背後“奧妙”,正是吳蓉瑾大力倡導並堅持推行多年的情感教育。

“吳校長會非常用心地跟學生們進行情感交流,除了每週15分鐘的情感教育課,在她班裏有一個每天記錄孩子們心裏話的‘晴雨表’,學生們在上面寫下心裏話,她會一一寫下她的回應,讓學生們感受雙向情感交流的‘溫度’。孩子們一天天寫,吳校長一段段回,經常比孩子們寫得要長得多。”鄧衛紅說,對於家庭有困難的學生,吳蓉瑾會想盡辦法多陪伴他們,甚至把他們帶到家裏,用愛來溫暖孩子的心,教會他們積極面對挫折,併成爲適應社會、身心健康、具有幸福能力的人。

自己被愛過,所以也希望把愛傳遞下去。吳蓉瑾至今記得,自己6歲上小學時,每天放學她都是最晚被接走的那個孩子,那時沒有晚託班,但啓蒙老師陳佩玉每天都會留下來陪着她到最後。16歲在師範學習,張曉春老師每次都會在她的週記本上洋洋灑灑寫上一大段評語,鼓勵她的成長和進步。26歲在學校工作,老校長程華手把手地教會她如何在工作中注重細節,並留下了情感教育的“寶藏”。“恩師們的一言一行,讓我從小堅定了做老師的初心,並始終激勵着我,保持着對這份‘愛的事業’熾烈而悠長的情感,把愛全身心地放在孩子們身上。”吳蓉瑾說。

神奇“雲學校”

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全新學習空間

從早上6點多到晚上10點多,從“愛的學校”到“愛的走廊”,多年來吳蓉瑾在校期間每天的這兩次朋友圈“打卡”,幾乎都間隔15小時以上。她在幹什麼?其實,白天的大部分時間,她把精力都留給了孩子們,但到了晚上,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讓學校更好發展。

2009年,吳蓉瑾敏銳地捕捉到教育信息化的育人價值,創建“雲課堂”,作爲學校發展新的增長點,爲學生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學習空間。

這個“雲課堂”了不得。十多年間,“雲課堂”經過幾代發展,有了可以根據學生身高調節高度的“雲課桌”,有了爲學生提供一對一指導幫助的“雲朗讀”,有了能呈現學校歷史的“彩雲牆”,有了能及時瞭解學生身體機能的“雲手表”,也有了開展勞動教育的“雲廚房”和展示學生手工作品的“雲展館”等。也因此,吳蓉瑾成了這座神奇“雲學校”的“雲朵校長”。

“對於技術,其實我原本並不太懂,所以放學後,我常常會把技術人員和程序員都叫來開會,一點一點地讓‘雲學校’日臻完善。”吳蓉瑾說。

爲了將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到薄弱地區、薄弱學校,作爲教育部信息化資源庫專家,吳蓉瑾還擔任了校長工作坊主持與培訓任務,這些年多次到青海、貴州、陝西、四川、重慶、雲南等省市的教育薄弱地區,爲萬名校長提供在線學習,並積極爲當地教師開展培訓。目前,已有青海、陝西、貴州等地的250多所學校學習和借鑑了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教育教學模式。

“吳校長去過這麼多地方出差,但一個當地景點都沒去過。因爲每次出差授課,她都會選擇坐晚上的飛機去,讓對方安排上午講課,然後下午就匆匆趕回,爲的就是第二天一早7點40分能準時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盧灣一中心小學學科教導徐繼紅說。

2018年,吳蓉瑾作爲特級校長被派遣流動到上海市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由此開啓黃浦、嘉定兩頭跑的“更忙節奏”。起初,這所學校只有6個教學班,整個校園空空蕩蕩的,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把孩子送來。但現在,周邊很多家長都想着辦法要把孩子送到盧一實小。

讓盧一實小學生雋瀟然的爸爸感觸最深的,是吳蓉瑾校長在家長會上對他們說過的這樣一句話:“家長在爸爸媽媽的角色裏,要像當年初戀一樣有愛,這樣才能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等未來孩子有了家庭也會是有愛和幸福的。”

被譽爲“鐵人校長”的吳蓉瑾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儘管每晚10點多才離開辦公室,但其實她的丈夫,每天下班後都會到學校陪着她一起“加班”,然後手牽手一起走過那條“愛的走廊”。每天不管多忙,吳蓉瑾都會跟在松江上大學的兒子打一通電話,交流一下當天的狀況。雙休日,吳蓉瑾跟丈夫一起開着車把兒子送到學校後,還會一起逛個街、喫個飯,再到“愛的學校”繼續加班。

“很多人覺得我很累,但其實每當看到孩子們那一雙雙清澈如水的眼睛,我一點都不覺得累。我愛這個學校,愛學校裏的每一個孩子,所以每天我都帶着對事業的摯愛和對孩子的喜愛踏入校園。我享受與孩子們在一起相處的快樂,也享受這份爲人師的幸福。”吳蓉瑾笑着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