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崔雅倫 濱州報道

20攝氏度左右的氣溫,溫柔舒適。9月雖已入秋,但山東地區整體還是有點餘熱。9月14日晚,“黃河入海”主題採訪團驅車到達濱州濱城區,一下車並沒感受到炎熱,倒是涼絲絲的很舒服,穿着夏裝竟覺得有些“不合時宜”。

黃河在濱城區境內37.1公里,灘區土地面積4.5萬畝,涉及7個街道辦事處、28個村居、1.6萬餘人。

“黃河小街灣,就是位於原來這個小街子村的舊址。原來就是一個老村莊,九八年因爲黃河的水量比較大,這個老村臺淹沒了,老村臺搬遷以後,原來的舊村臺後來就形成了一些違章建築。”濱州市黃河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郭曉民接受海報新聞記者採訪時說,“2019年,對原有的一些違建進行拆除,拆除以後,形成了大量的建築垃圾和裸漏土地。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啓動小街灣的生態修復工程。主要是藉助於原有的地形地貌、原有的植被、原有的水系,在這個基礎上又進行了一些佈置。包括一些綠化的提升,形成了現在這樣。”

“2017年以來,濱城區在整個灘區修建了四十公里的道路、建設了管排體系、提升21個老村臺,可以說對整個的灘區的基礎設施有了一個極大的提升。對灘區百姓的生產生活,應該是極大的改善。同時對整個黃河灘區的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支撐。到現在,應該說黃河小街灣已經形成了一個市民遊客休閒娛樂的非常好的去處,成爲濱州、沿黃的一個旅遊的打卡地。”郭曉民介紹說。

“對小街灣黃河水的第一印象是在1976年,當時黃河防汛,這裏各方面條件差點,綠化跟不上,眼前是一片黃土。現在變化很大,風景宜人,來旅遊的遊客也是成羣結隊。”現年63歲的濱州區老人楊兆臣告訴記者,這是他時隔45年後,第一次又重回“小街灣”。“舒服”,這是楊兆臣說起來後的第一感受。“你看黃河邊還建設了護欄,街區加入各種綠色的植被,感覺很好! 濱州發展得很快,尤其是市區這一帶發展很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