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身邊的“小事”,都是民生工程的“大事”。記者從豐臺區馬家堡街道獲悉,近年來轄區內老舊小區改造新模式已初見成效,從解決門前積水問題到根治爭搶車位現象,切實提升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滿意度。

“門前積水是小事兒、停車位不足是小事兒、路燈不亮是小事兒、健身器材老化是小事兒,但這一樁樁一件件百姓的‘急難愁盼’匯在一起就是民生工程的大事!”馬家堡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王峯說,“老舊小區改造涉及面廣,是一項綜合、細緻、複雜的系統工程,關係到人民羣衆的切身利益,以‘新’換‘心’的行動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協商意識“聚民意” 破解小區“停車難”

“我們居民也不願意佔車位,社區裏的好好的路被各種地鎖、磚頭、鐵鏈佔據,環境亂不說,老人孩子還容易絆倒。”家住楓竹苑社區的王鳳霞阿姨深受停車難之苦,“可是你不佔車位就停不進來,有時候甚至要走到距離小區15分鐘路程的商場裏高價停車。”

楓竹苑社區角門16號院內共有居民樓6棟,建成於80年代初。由於該小區在建設規劃之初並未將停車位考慮在內,沒有嚴格的門禁系統,外來車輛可以隨意進出社區,造成角門16號院小區內停車問題多年未能妥善解決。“隨着汽車保有量的上升,老舊小區逐漸不堪重負,出現‘一位難求’的狀況,而非本小區車輛的闖入,更加劇了停車難、亂停車的問題。”馬家堡街道楓竹苑社區副主任王蕊說。

馬家堡街道持續關注角門16號院停車難問題,多次召集物業和居民面對面溝通協商。去年在多方測試後引入了靜態停車公司,共計清出近50輛無主車輛、非本小區居民車輛,並對小區停車環境進行了專業化的統籌升級,與此同時嘗試引進了停車管理公司,對小區停車位進行系統專業規劃。

目前,楓竹苑社區已在小區出入口安裝停車管理道杆,並由街道出資爲安裝人臉識別系統,下一步,將採集小區車輛信息以安裝車牌採集系統,爭取爲角門16號院居民“根治”停車難題,保障小區居民便利出行、宜居生活。

巧用多方智慧 標本兼治解決門前積水

73歲的鄭悅增是嘉園三里的老住戶了,談及這個住了16年的社區絲毫不吝誇讚之詞,說起雨後樓前的積水問題卻皺起了眉頭:“就27、28這兩棟樓,只要有水就往那兒流,半天都不幹,回回都是一到家門口兒鞋襪就溼!”

馬家堡街道嘉園三里社區明月嘉園是2004年建成的居民小區,記者瞭解到,由於27、28兩棟樓附近地勢最低,再加上管道建設滯後,小區大門口出通往主幹道的小路經常積水,給小區居民出行造成極大的不便。一到大雨天,路面積水嚴重,居民的出行只能靠路邊常備的幾塊小磚頭充當墊腳石,小心翼翼過“河”。

“尤其是我們這些老住戶年紀越來越大,踩着磚頭不安全啊,一到下雨天,門前積水不干我們都輕易不出門。”鄭悅增說。

每到下雨天,社區都會第一時間到小區門口巡視積水情況,並協調物業清掃積水,但終究是治標不治本。今年初,社區徵得居民的同意後,爲小區重新規劃鋪設了雨水壁子和下水管道。“爲了不給居民出行和停車造成困擾,施工前我們在每輛車上都貼了通知,並儘量避開了居民停車位,不到兩週就完工了,趕在4月前解決了門前積水的難題。”嘉園三里社區書記張瑄笑盈盈地說。

社區工作本就是上傳下達、多溝通的樞紐角色,既要掰開了揉碎了與居民“親密無間”,也要樹立好實幹精神,採取靈活手段。老舊小區改造是看得見、摸得着、實打實的民生工程,社區工作正是在爲居民解決一件件“小煩惱”的同時,切實做到打通民生工程的“最後一公里”。

來源:《豐臺報》豐臺區融媒體中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