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

第三十期 | 邵韦平

邵韦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北京市信息化建筑设计与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注册建筑师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主持的工程与科研获全国工程设计金奖1项、银奖1项,亚建协设计金奖1项,北京新世纪十大建筑1项,行业级建筑设计一等奖10余项。此外,邵韦平是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2020先导展的总策展人。

以下为访谈原文

01

建筑如何在复杂中寻求平衡?

建筑工作一方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其实建筑已经伴随着人类很长时间了,在过去的历史这样一个长河中,建筑师基本是一个全能的角色,既要管功能,又要管安全,又要管美学效果。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世界上优秀的建筑,其实向着一个深度和广度又有了很大的拓展,更多的去回应人的一些高级需求,比如人的体验、愉悦感。

以前我们有一句老话叫齐不齐一把泥,建筑是一个比较粗放的工作,差个10公分什么的好像都可以容忍。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更多的向高端制造业这种方向来发展,整个的精细程度要提高一个等级,从这种厘米级要提高到毫米级这种范围,如果大家都是只会做概念,不会去控制到最后落地,社会的质量就永远会停留在这个层面。因为没有一个人会比原创建筑师更有觉悟去把它做好,所以必须要求原创建筑师要控制,否则的话我们建筑还很难获得突破。

我个人还是觉得建筑师的工作其实还是一个统筹工作,还要兼顾各方面的平衡。如果我们善于通过开发一种具有美学意义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建筑,建筑就会更加的和谐、更加具有生命力。建筑就要从繁杂走向纯净,但是要实现纯净就是会很复杂。

02

科技/艺术/或其他是建筑的未来吗?

其实我父母就是航天领域的,从小我也是有这样一种“高技”文化的熏陶。比如航天部有一个设计院叫总体设计院,它不是一上来就做某一个局部的东西,就做一个发动机,就做一个外壳。它要先做总体的控制,那么总体的控制在我看来,其实要统筹各方面的需求。我也比较“偏执”,“偏执”就是说我不甘心用一个常规的技术,来直接应对一个简单的或者应对一般的建筑创作。

我们把边界突破一点,我们去控制一下相邻专业,然后就获得很多机会。比如说我们通过结构的创作,就获得一个新的形式;我们通过表皮的研究,又可以获得一种独特的感受。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对机电专业的研究,获得一个更加舒适的空间。当我们用这样一种精细化的模式,去应对我们的工作的时候,我们这些机会就来了,这是我特别有体会的地方。其实我们需要改变,很多时候就是一张窗户纸,你把它捅破了,就会让你的设计完全与众不同了。

03

建筑学的边界在哪里?

虽然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领域,但是生命呈现出一种系统性是建筑师特别可以借鉴的。比如说有骨骼来支撑整个的形态,我们就可以比喻为是建筑的结构;然后有皮肤,那就是建筑的表皮;然后有这种代谢系统,那就相当于是我们的设备系统;它也有神经系统,跟我们的弱电控制很接近。我并不是简单把它变成一个很狭义的生态概念,而是强调这种生命体的整体性,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支撑一个生命的活力。其实建筑从某种意义上,如果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来看待它,我们的思路就开阔了,就不会再就把这些事情变成一个个孤立的事件来对待。

04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我们在做这件事并不是代表一个企业来做,而是代表了一个行业、一个城市来开展工作。建筑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既是一个物质性的相关,同时有很多精神性。我们首先通过这种物质性的建筑构造,让人获得一种生活的条件,那么这是物质意义的。从物质意义来说,其实它覆盖到所有人,不管你是富可敌国的富商,还是一个刚进城的农民,都需要生活在一个建筑里面,所以建筑的这种社会性很明显。

当然建筑还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人们要在空间里面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对于这样一个探索和研究大家都很关心,而且很有这种现实意义。北京也是这些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积淀了大量的建筑成果,有很多需要探讨的话题。无论是对旧城的保护,还是对未来的探索,可能都值得社会去关注。

我们所在的位置是一个北京的新区,就是北京副中心的设计小镇,这也是一个很有话题感的区位。因为北京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都城,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目前正处在一个转型期,那么为了保护我们的老城,让我们有很多的发展设施要移至新城区。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搞这个展览也显得有特殊的意义,也很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努力。

作者:BUA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