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由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組委會發起,邀請國內外30餘位知名的城市、建築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城市、建築、北京、未來等關鍵詞進行訪談,記錄其對當下重要議題的思考,倡議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責任和未來。

第二十九期 | 範迪安

範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北京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市文聯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長期從事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當代藝術評論與展覽策劃、藝術博物館學研究。曾發表美術研究與評論上百萬字,組織多種學術研討會和大量國際藝術交流活動,與國際著名藝術博物館和美術院校建立合作關係,促進各國優秀藝術成果交流,提升中國美術的國際影響力。油畫作品參加多種學術展覽。

以下爲訪談原文

01

建築和藝術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

從整個人類發展史來看,在相當長時間裏,建築和藝術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說建築就是最綜合性的,也是體量最大的藝術。而藝術的發展在美學風格、美學形式,甚至美學形態上,又爲建築的發展提供了支持。所以建築和藝術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就同屬於一個學科,以我們美術院校的歷史來看,歐洲的許多老牌的美術學院,它的全稱就是“建築、繪畫和雕刻學院”,也就是說它們都是視覺的藝術、造型的藝術。

當然建築因爲要滿足於人們的社會交往功能和居家生活功能,所以要更多符合人類生存和自身發展的“合目的性”,由此建築在20世紀可以說是單兵發展起來。但從進入新世紀開始,在整個國際建築界和藝術界,大家都注意到,建築和藝術更多的走在一起,更多的從藝術的角度來探討建築的形態,更多從建築的造型角度來體現藝術的美學,這又成爲一個新的趨勢。

甚至在城市規劃和整個城市建設中,藝術也成爲能夠穿遊於城市空間,爲人們提供精神體驗、精神文化感受,甚至形成文化認同的一種重要因素。比如我們今天在城市規劃中,更多的注重宜居、宜業、宜遊等等這些理念,其實都是把建築和城市當做一個巨大的文化現場,一個巨型的文化空間。所以走進城市,走進建築,不僅是要獲得對功能的滿足,其實更多的是要獲得文化的體驗。

中國悠久的建築文化傳統在整個人類的建築歷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匠人營國”就是把具體的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和國家治理、國家的建設發展,聯繫在一起, 其實國際建築界也好,藝術文化界也好,在聚焦中國問題的時候,都在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古老文明和燦爛古代文化的大國,怎麼能解決好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問題。

這個問題雖然在以往的時間裏也存在,但是在今天更加突出了。藝術的發展從它的現代走向來說,通常以一種批判性、前衛性爲它的一種發展的標誌。但是建築不同,建築要更多的注重自己的建構性、建設性。其實一個“建”字本身不僅僅是批判和質疑,而更多的是要關注不同因素、不同功能的一種有機融合,尤其是作爲實用功能和作爲文化功能的融合。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來探討藝術和建築之間的關係,我相信大家都會感同身受。

02

科技將如何影響建築的未來?

科技的當代發展爲我們人類的生活乃至生存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這種生活和生存也包括了人的交往與交流。而建築恰好是要解決人類的交往與交流的一個重要方式。所以當代科技的發展爲我們提供了許多新的支持,比如現在提出的數字城市、智能城市乃至生態城市,都是建立在新的科技發展提供的支持基礎上的。至於說到建築設計的許多手段方法,更是結合科技和智能,包括新媒介、新材料、新動能。

但是我想現代科技又是雙刃劍,一方面給建築設計者的想象打開了許多可能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的建築設計又要始終保持一種文化根性。我們說“千層高臺始於壘土”,現在有時候我們容易努力建造高臺,而忘記建築所坐落的那塊土壤。我想真正優秀的建築正是從文化土壤中生髮出來的,這樣它才能夠將人的情感、人的體驗,更加內在的融合起來。這樣的建築纔是一個在現代科技條件下生長的建築,一個具有活的靈魂和機體的建築。

03

北京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北京作爲中國的千年古都,作爲世界上引人注目的大國首都,無論是對於這個城市的歷史感懷,還是放眼今天城市現實的面貌,我想它首先都是能夠引起我們作爲中國人的自信和自豪的。我想可以借用“二十四詩品”品評詩的風格,來談對北京的感受。北京這座城市具有自己相當鮮明的中國美學風格,尤其突出的體現爲“雄渾”、“典雅”這些博大的美學品格,又有非常厚實的文化含量。以紫禁城爲中心的南北中軸線,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是都城建築雄渾、壯觀的面貌;而以天安門廣場爲中心的東西長安街沿線,可以說是現代、特別是新中國以來的中國現代城市規劃和建築風貌,正是這一橫一縱構成了整個北京的城市的骨架。而在這裏面,無論是我們講的歷史、街區、院落和今天各種現代功能的建築,已經形成了一種古今文化交織輝映的基本格局。

但是與此同時,對今天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來說,這又是一種嚴峻的挑戰。我們說一個城市的規劃建設,好比在一張巨大的畫布上來表現最新最美的圖畫。但是嚴格來說,我們不是面對一張白布,而是面對已經有着歷史斑駁色彩的這麼一塊畫布,所以就更需要有非常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非常明確的文化理念,來做好調整、再描繪、再設計,這樣才能夠使城市建設在已有的一種古今交織呼應的基礎上,更加凸顯作爲大國首都的文化面貌,特別是一種在文化氣質內涵上,在世界上獨具自己精神氣象的城市的面貌。

04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首先我要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熱烈祝賀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舉辦,雙年展在全世界是一種展覽的通例,也有不少是以建築爲專題的雙年展,但在整個全球的建築類型的雙年展中,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可以說是一個新的品牌。放眼全球,我們今天在城市建設和建築設計之間,需要進行更多文化的思考,學術的探討,特別是在中國城市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更多的思考城市與建築的關係。所以在我的理解中,北京雙年展能夠聚焦城市發展建設和建築創意設計之間的關聯,我覺得這是一種新的文化理念,也很能夠激發整個社會公衆更多關注自己生於斯長於斯,並且在這裏努力建設的家園和空間,這是北京雙年展的一個重要的文化關切。

正是因爲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根脈,或者說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城市文化屬性。因此不同城市舉辦有關城市和建築的雙年展,必須要堅持自身的文化的理念。我想毫無疑問,在中國新時代的城市發展中,我們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市發展的新理念,那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城市發展理念,堅持人民滿意的、高質量的城市建設的理念。那麼在這樣一個新的課題面前,我相信北京雙年展能夠匯聚中國城市研究者、規劃師,特別是建築師,在城市與建築這個關係上的最新思考,同時也是着眼於全球城市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共同問題,來進行一種開放性的交流。

我也特別讚賞這次雙年展提出的理念,“和而不同,源而立新”,這是在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厚實的土壤上,來探討今天城市發展的方向、探討今天中國建築應該有的時代面貌的重要準則。具體到建築設計城市規劃中,要把不同的方面結合起來,找出它們的相通性,形成共生的發展,也就是說“和”是爲了“融”。無論對於北京來說,還是對於中國的各個城市來說,怎麼樣使得傳統的文脈和今天的城市規劃、建築設計能夠有機相融,如何把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和我們具體生活的家園、空間能夠更多的相融,如何把中國自身的歷史文脈和今天國際建築發展的許多新方法能夠形成很好的相融。我想能夠做好從“和”到“融”的這篇文章,我們的城市建設、城市面貌就能夠更加彰顯中國特色和時代風貌。

作者:BUA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