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先生

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3位航天員平安歸來,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此次任務圓滿成功。圖源 央視新聞)

網絡上,網友們熱情地喊着“歡迎航天員回家過中秋”,“航天員返程的健康碼是什麼顏色”的溫馨調侃也刷了屏。

電視轉播中,首次啓用東風着陸場、首次採用多項經過驗證的新型測控手段、返回方式由“定時定點”變爲“動態適應”、爲搜救隊趕赴現場提供多種技術支持——一項項着陸“黑科技”在令公衆大長知識之餘,也再次證明了我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進步與實力。

正如有媒體總結的,“這是中國航天的新高度,也是中華民族的新高度”。

01

回顧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飛行歷程,從6月17日到9月17日,由3名航天員組成的神舟十二號乘組,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3個月,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其間,3名航天員成功完成兩次長達六七個小時的出艙活動,引來14億國人的隔屏圍觀。通過遠程實時連線、向地面回傳視頻等方式,3名航天員向公衆展示其在空間站裏工作、生活的各類場景與細節,爲國人奉上一場場生動的航天科普……

從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到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我們用近30年的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先後把1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成功率達到100%。茫茫戈壁、浩瀚宇宙,一代代航天人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夢。

天地間大力協同、艙內外密切配合——每一次航天任務的順利完成,都見證着航天工作者的拼搏奉獻、攻堅克難,離不開方方面面精確到極致的對接和保障。“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正在成爲民族精神的寶貴財富,激勵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不斷前行。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三位航天員出征。圖源 新華社)

02

今天,對於這樣的着陸與凱旋,國人並不感到陌生。

“在軌飛行XX天”“交會對接”“返回艙”“黑障區”——從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船升空,到如今神舟十二號順利歸來,這些以往多少有些晦澀的科技術語,已爲很多人所熟悉。此番神舟十二號載人航天的成功實踐,實實在在地讓國人享受了一場爲期90天的科技盛宴——

藉助強大的同步轉播技術,此次3位航天員得以爲國人近距離展示太空漫步、設備更換、實驗操作等細節;公衆坐在家中就能看到航天員的日常飲食、健身、抽空收納行李包裹、佈置“太空之家”等場景的實時直播。這種近距離接觸太空生活的體驗,讓不少網友直呼“帶感”。

不僅如此,十幾天前,3位航天員還遠程參與到中國空間站科創體驗基地首場活動中,“馬鈴薯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形狀與地球是否一致”“怎麼將自己家鄉特有的美食封裝成符合航天標準的太空食物”等問題一拋出,讓孩子們腦洞大開。無數孩子心中的太空夢,或許就會因爲這場“太空盛宴”而變得切近起來。體驗播種希望,熱情點燃夢想,這也許正是載人航天於普通人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工作人員在現場處置。圖源 新華社 )

03

載譽歸來——整裝出發,這是航天人循環往復的征程,也是大國科技不斷突破、持續創新的足跡。

目前,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已經箭在弦上。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全面完成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都將由夢想變成現實。

矢志不渝,逐夢星辰大海。在距離地面約400公里的高度,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爲世人開啓了瞭望地球的望遠鏡,同時也爲國人打開了一扇望向太空、望向更廣闊世界的窗。

“神舟”回家團圓,是最好的中秋禮。

今天,我們歡迎航天英雄回家,同時向千萬辛勤耕耘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仰望星空、探索蒼穹,讓我們一起擁抱更美好的未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