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新華社酒泉9月17日電題: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回家的日子,總是灑滿了陽光,連戈壁荒漠裏的石頭,也被寒霜染得絢爛無比。

  當第一縷陽光灑進東風着陸場,發動機的轟鳴叩醒了這片沉寂的荒原。

  北京時間9月17日13時34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執行飛行任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身體狀態良好,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階段首飛完美收官。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這是航天員聶海勝(中)、劉伯明(右)、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三個月前,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東風航天城騰空,將三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三個月後,金色戈壁再攬神舟入懷。

  秋色正好,胡楊漸黃,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在新的階段走出了鏗鏘的步伐。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這是航天員聶海勝(中)、劉伯明(右)、湯洪波安全順利出艙。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跨越是一種勇氣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準時點火發射,約573秒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多圖合成)。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6月17日,也是這樣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搭載神舟十二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那天,有攝影師用長曝光捕捉到了那壯美的一刻——神箭託舉神舟,在碧藍的天幕上劃出一道極漂亮的弧線,消逝在大氣層外。

  這是中國航天的新高度。中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就此展開。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重要目標,是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的重要引領性工程。回望飛天之路,神舟系列飛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飛行、每一次着陸,無一不是在艱辛中鑄就輝煌,在挑戰中實現跨越——

  1992年9月21日,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啓動,代號“921工程”。

  其時,世界航天大國已在這一領域行進了30餘年:蘇聯研發的第三代飛船已經升空,建設了兩個空間站;美國則完成了從飛船向航天飛機的跨越。

  面對重重壓力,中國載人航天白手起家。

  1999年11月20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在長征火箭的託舉下拉開了中國載人航天的大幕。中國航天人用短短7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用三四十年走過的路。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發

  有西方媒體評論:中國一夜之間,躋身世界航天大國行列。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着既定目標前進,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少的投入,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工程發展道路。

  “各號注意,我是北京,飛船轉200米保持,狀態正常,天和核心艙對接前狀態正常,繼續實施交會對接。”

  就在神舟十二號發射6.5小時後,飛船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於天和核心艙前向端口,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這是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成功的畫面,與此前已對接的天舟二號貨運飛船一起構成三艙(船)組合體。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此前,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天宮二號交會對接,通常需要約兩天的時間。從兩天縮短到6.5小時,有媒體將之比作“從綠皮火車升級到高鐵動車”。

  在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中,三度飛天的聶海勝、再叩蒼穹的劉伯明,與首徵太空的湯洪波一起,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成爲入駐中國空間站的第一批主人。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這是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進駐天和核心艙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向全國人民敬禮致意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短時間、高效率的交會對接,使航天員飛行體驗有了很大提升,全自主的交會對接模式也大大減少了地面飛行控制人員的工作量和工作時間。

  這僅僅是神舟十二號創新突破的一個小小側面。爲滿足航天員在軌駐留期間的應急救援需要,長二F火箭系統進行了108項技術狀態的更改,增加了故障檢測和逃逸系統,以確保航天員在發射過程中的安全。

  神舟十二號的飛船系統應急救援標準也進一步提高,當船箭組合體在發射塔準備發射時,另一艘地面待命救援飛船也已經完成推進劑加註前準備,隨時可啓動後續發射工作程序。

  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技術的狀態變化也多達100多項,以滿足具備應急發射救援能力的需求。

  因爲在軌駐留時間還會越來越長,航天員選拔訓練的要求顯著提高。應急救生、積極撤離、積極救援、待援、故障處置……航天員需要接受訓練的科目和內容更多,難度更大,平均達到了6000學時以上。

  在征服宇宙的路上,挑戰永遠存在,創新永無止境。中國航天人正在奮筆書寫世界航天史上的“中國式跨越”新篇章。

  夢想成就榮耀

  北京時間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

  夏去秋來,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這是中國航天又一個嶄新的刻度。

  3個月來,神舟十二號完成了在軌組裝建造、維護維修、艙外作業、空間應用、科學試驗以及空間站監控和管理等一系列任務,進一步驗證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功能性能,全面驗證航天員長期駐留保障技術,在軌驗證航天員與機械臂共同完成出艙活動及艙外操作的能力。

  而90天裏,“太空出差三人組”工作與生活的點點滴滴,更爲地面上的人們展示了一個充滿浪漫與奇幻的太空世界。

  巡天太極、筷子夾茶水、太空動感單車、空間站摺疊廚房……一系列新奇而有趣的“太空細節”將遙遠神祕的深空拉近至普通人的身邊。

  如果說當年的一飛沖天,是古老中國千年飛天夢想的“圓夢”之行,那麼這一次的中國空間站首徵,更是點燃新一季太空嚮往的“造夢”之旅。

  “哇,這外面太漂亮了!” 打開艙門,極目宇宙,這是劉伯明出艙時發出的第一句感嘆。7月4日,中國空間站階段的首次出艙活動成功實施。一系列技術的挑戰與突破之前,首先撲面而至的,是太空帶給人類如夢如幻的美感。

  科技之光,太空之美。劉伯明回味,那種美用漂亮來形容是不夠的——遠望天邊,如同雨後的彩虹五彩繽紛,左手是月亮,那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陰柔幽美;右手是剛剛升起的太陽,那是滋潤萬物的能量之源,光芒萬丈。

  這是時隔13年,繼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首次出艙後,中國航天員再一次出艙,歷時約7小時,又一次把足印印在寥廓深空。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2008年9月27日,執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出艙活動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後揮動中國國旗(攝於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記者 查春明 攝

  8月20日,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圓滿完成第二次出艙活動,進一步檢驗了我國新一代艙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檢驗了航天員與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攝的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在出艙任務結束後揮手示意。新華社記者 田定宇 攝

  比起神舟七號,神舟十二號的出艙任務從時長、難度和工作量上都數倍增加。中國航天員憑着過硬的本領,將“太空漫步”走得紮紮實實。第二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完成艙外活動的時間甚至比原計劃提前了1小時。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8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拍攝的神舟十二號乘組航天員在艙外工作場景。新華社記者 田定宇 攝

  夢想是種子,它需要用汗水澆灌,需要日復一日的精耕細作來實現。出征前,航天員聶海勝曾向記者談起訓練的狀態:“只在春節休了3天假,其他時間從早到晚都被訓練安排得滿滿當當。”“穿着水下訓練服,一練就是好幾個小時,餓了渴了只能喝口水,臉上流汗了、身上哪裏癢了痛了都只能忍着,訓練結束後累得一身汗,飯都喫不下。”

  正是憑着這種“特別能喫苦”的精神,中國航天人在登天的階梯上不斷攀登,把一個又一個超越夢想的跨越,標記在浩瀚太空。

  9月3日,“時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話天宮活動在京港兩地拉開帷幕,在萬衆矚目的“重頭戲”——天地連線互動中,航天員將這份心得,連同他們的太空體驗一起,帶給東方之珠的孩子們。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9月3日,正在天宮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乘組與香港科技工作者、教師和大中學生進行天地連線互動。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中國夢,航天夢,有你有我。”劉伯明說。

  當個人的夢想與民族的夢想相連接時,必能生髮出璀璨奪目的光芒。現在已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的楊利偉說:“在太空中,當我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國旗時,那一刻我覺得我是最酷的。”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2003年10月15日18時40分,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從太空向世界各國人民問好,並在艙內並列展示了五星紅旗和聯合國旗(攝於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大屏幕)。新華社發

  當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裏齊聲祝福“祝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生日快樂”那一刻,“你”和“我”都是最酷的。

  輝煌源於勤慎

  回家的日子,也是航天員劉伯明55歲生日。

  17日12時43分,北京飛控中心通過地面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軌道艙和返回艙成功分離。

  隨後,飛船返回制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和推進艙分離,“太空三人組”正式踏上回家之路。

  “返回艙出黑障”,對講機裏再次傳來消息。雷達操作手胡長青最先捕獲目標——受領任務後,他與隊員們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腹地苦練三個月,練就一雙精準捕獲的“鷹眼”。

  穿過黑障,就意味着飛船返回艙走完了回家之旅中最艱難的“路程”,進入大氣層,與地面的通信聯絡也將恢復。

  萬衆矚目下,返回艙向東風着陸場飛馳而來。

  13時34分,返回艙在預定區域着陸,落點近乎完美。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這是東風着陸場迎回的第一艘載人飛船。從此以後,“東風”將以主場身份,成爲載人飛船出發與迴歸的母港。

  “以最可靠、最安全、最溫暖的方式迎接航天員凱旋!”爲了這一目標,着陸場系統進行了20多項技術改造,構建了多專業搜救力量體系,多批次開展戰法推演和訓練演練。在號稱“死亡之海”的荒漠戈壁上硬是蹚出一條條新路。

  “我們必須充分預想異常天氣、異常地域、異常信息等極端情況,預案多想一層,航天員安全就多一分。”東風着陸場副總設計師卞韓城說。

  搜救分隊的隊員們“開着車像犁地一樣”,對着陸區山地、沙漠、鹽鹼地、梭梭林地、水域進行了全面勘察, 並將不同地貌與雨、雪、風、沙、塵等天氣現象和夜間、晝間不同時段結合,確定了6大類30餘項可能影響搜救任務實施的關鍵異常情況。

  連年近半百的醫生都練出一身直升機索降的硬功夫,一旦地形地貌不符合直升機降落條件,醫生們就會像特種兵一樣,採取索降的方式着地。

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9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開艙手進行了成千上萬次訓練,模擬艙門、手柄練廢多個;全地形車駕駛員翻沙山、下草甸,從300米高的沙坡直衝而下……

  “萬事俱備,萬無一失”,“備而不用,用則必勝”。着陸場系統如此,火箭、飛船、航天員等系統又何嘗不是如此。

  很少有一項事業,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樣,涉及如此衆多的專業和領域。據不完全統計,直接參與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級的單位就有110多個,配合參與這項工程的單位則多達3000多個,涉及數十萬科研工作者。他們的名字不爲人知,他們的心血,凝結在數十萬個零部件與元器件上。

  正如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所說,載人航天真的是“以平凡成就非凡,以無名造就有名”。

  “特別能喫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一代代載人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爲了一個共同目標,形成了強大合力,凝結成了光耀東方的“載人航天精神”。

  有光,有夢,有英雄,再看那燦爛星空,最亮的那顆星,在東方。

原標題:霜染東風,秋攬神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任務全記錄

值班主任:高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