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设计师安东·西比克。 “好公社”入口处一排圆形的墩子。

安东·西比克红了。方圆几里几乎人人知晓鞍山新村住着一个外籍设计师。圈内人都知道西比克的“分量”——他随导师一同创立的孟菲斯流派,是后现代艺术领域的重要一支。

一个意大利顶尖设计师不远万里,“扎根”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蜗居在一个有着50年房龄的三四十平方米老公房里——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又是什么留住了他?

在四平路街道,除了居民,西比克还有另一重身份——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的创意总监,其中的“好公社”便是他的设计杰作:通过空间布局、色彩运用以及材料遴选,西比克让一栋老旧的社区公用建筑焕发出勃勃生机;色彩不同的“格子”为举办各类活动预留了可能,不到300平方米的空间里可以欣赏展览、孵化创意,也可体验手作、健身运动……这正是西比克乐见其成的,他设计“好公社”的初衷就是希望这一新空间的门朝向两边“开”,一边面向社区、一边面向社群。

这个新空间与社区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碰撞出了人气和新意,西比克与上海老社区的“化学反应”也就这样发生了。

在上海,有许多和西比克一样的老外,他们被上海的不同侧面所吸引并扎下根来,用他们不同的“画笔”为这座城市增加一抹新色,同时留下他们与这座城市不一样的故事。

“化学反应”,用新故事为老旧社区注入活力

走进四平路1028弄,左手边是一栋不起眼的三层老红砖建筑,却有着哆啦A梦口袋般的神奇——西比克参与设计的“好公社”就在这里。通过空间区隔,西比克将“好公社”变成了一个汇集共享办公区、咖啡店、共享厨房、共创客厅、艺术长廊等多种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社群互动需求的“百宝盒”。叫做“噶讪屋”的空间是一个配足了多媒体音响设备的“会议室”,与对门的共享厨房联手,就可以“换装”成私宴会客厅或活动场地;拥有辅助小厨房的“轧朋友”则可以举办小型市集、展品陈列展示、讲座和学习培训。

为了让“好公社”能更好地融进老社区,西比克使用了大量暖色、粗犷的材质和肌理,吸音墙和隔音窗门的使用则是为了最大程度不打扰附近居民的恬静生活。

现在的“好公社”活动不断,人气十足。西比克非常开心自己见证了一切:这里成为人们有理由来、喜欢来的地方。“看到人们享受这里的那一刻,我很享受”。

西比克“红了”以后,许多邀约从四面八方涌来,都希望他介绍一些经验,帮助更多地方脱胎换骨。“我与同济大学的老师谈过,希望这些项目可以复制,使它们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

跟着西比克一起走红的还有他的公寓,这套三四十平方米的小房子经他改造后登上了意大利知名设计杂志。“街道提出希望在老小区复制我的公寓。这种内部改善的方式,像针灸,通过‘内调’来保留社区”。

从“候鸟”到定居,为上海种种点赞

事实上,安东·西比克与上海渊源已久。作为设计师,他每年都会参加全球知名设计周——米兰设计周,项目合作对象通常是世界各地赫赫有名的院校,诸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赫尔辛基阿尔托大学等,还有同济大学。2003年,因一个设计项目,他首次来到上海。当年即与同济大学师生在米兰设计周合作推出“上海:意大利制造”主题展。项目合作期间,他如候鸟般频繁往来于威尼斯和上海。

三年前,他接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的合作邀请——娄永琪是西比克的老朋友,两人有着一样的研究志趣。这次,娄永琪邀请西比克到上海参与主题研究“城市更新与城郊新型社区构建”。西比克欣然接受邀约,直接搬来上海:“我决定,就驻扎这里了。”

这是西比克第一次直接生活在自己的项目里。经过改造更新,西比克渐渐习惯了这个社区和这里的生活:“这是我一生中最棒的房子,是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他毫不掩饰对上海的喜欢与尊重,“一个工人住宅区也变得美好恬静!我有朋友专程赶来,感受这里的宁静”。真实的生活、普通而充满善意的人们,让西比克感觉融入其中毫不费力。“走在这里,人是松弛而惬意的。”他说,自己俨然是上海的一枚粉丝。

另一个让西比克留下来的原因:在这里他看到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看见了未来的样子。“15分钟到20分钟,搭乘地铁10号线就能到南京路”,上海的便利、服务能力和高效都令他不由得竖起拇指点赞。

因住得离学校近,如今,西比克有很多机会和同济大学师生一起进行更多探索,“每个项目都令人兴奋”,这位飘着白发的教授特别激动。如他所说,到了这个年纪,他最在乎的是做一些有意义且让人们真正喜欢的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