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

第二十六期 | 里卡多·波菲

里卡多·波菲(RicardoBofill),西班牙建筑师,RBTA建筑工作室董事长。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法国梅斯大学荣誉博士,法国文化部艺术与文学官员,加泰罗尼亚国际建筑奖评委。波菲享有“建筑鬼才”之誉,作品遍布全球,风格多元、因地制宜,著名游戏“纪念碑谷”的建筑原型即来源于其早期的经典作品。

以下为访谈原文

01

建筑如何在复杂中寻求平衡?

建筑可以从多个视角去观察,通常来说,建筑师作为一种职业,我对其承载的创造力最为感兴趣。换句话说,建筑师通过创造力去实施不同的项目,每次都得表达出不同的想法。建筑确实是交织在其他学科之间运作的,比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以及法学。建筑师需要通过在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前提下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我每次都在尝试给出一个不同的方案,一个与当地特征相符合的方案。我不是那种会把一个在伦敦做的项目给你搬到北京的建筑师。当我去北京的时候,我会尝试去理解当地的运行系统,在理解当地系统的前提下,我再去提出创造性的方案来解决此系统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会深入到这个系统的内部。我每次都会尝试因时因地把建筑作为一个综合议题进行实践。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个个人的策略,试着在做过的每一个项目之间形成一种理念和预期上的联系,以此做出一个理想城市。

02

科技/艺术/或其他是建筑的未来吗?

我总是相信认知是高于科技的,我不会从科技的角度去看建筑,因为建筑是为创造居住空间,创造停留空间,创造共存空间,创造相互联系或是其他用途的空间而服务的。而科技并不会创造这些空间,但我相信科技是一个很重要的为创造力而服务的工具。

这里还有一个文化因素使得中国的发展受挫。因为一些传统的问题受挫,他们知道这很难解决,但是他们喜欢这样。我认为这是缺乏个人主义,就是说人们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系统内部,这个系统有很多优点,这个系统有生产的能力,这个系统让中国有成为世界龙头的能力。但是个人能创造未来的能力在这里是欠缺的,因为在这个系统内,设计的完全自由是不被允许的。

03

建筑学的边界在哪里?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建筑是构筑空间的艺术,是一个曾经历史上最重要的,但如今正在凋零的造型艺术,这是一个需要被找回的角色。在历史上的某些时刻,特别是充满变化的时刻,建筑总是领先于其所处的社会。比如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画家们是超前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他们创造了超前于他们时代特质的作品。

但如今与之相反的事情正在发生,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先行于建筑,建筑是滞后的,建筑这份为未来提出方案的能力在消失,对我而言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因为这个职业的功能之一是在岁月中进行设计,这样的工作是为下一个300年而做的,设计需要能够预见未来,设计需要拥有未来的主体,而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在发生。

04

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存在的政治作用远大于其经济作用。因此,既想让人才留在北京,同时中国又在发展国家口岸和国家新城,在这样的前提下对北京形成一个具有预见性的视角是极为复杂的。这座城市很有趣,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一座如今有潜力的城市,也是一座严肃的城市。但是这里也还缺乏很多使其转变为它想成为的国际中心的东西。

如今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着一轮政治变革,而中国在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具有成为世界中心的特质。

总的来说,我觉得北京知道如何去规划,如何通过某种方式去建造,特别是在工程方面,也许这是强于建筑设计的方面。但是我觉得它缺乏城市设计,缺乏城市质量,公共空间的质量,公共空间的价值十分欠缺。公共空间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作为会晤的空间而存在的,我曾告诉他们北京没有广场,他们说“怎么会,我们有天安门广场”。我告诉他们,天安门广场不是广场,是一个巨大的空地,而不是一个会晤的空间,不是一个城市客厅,也不是一个市政广场,这让城市的休息室缺失了。北京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来让它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中心城市。

05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中国很希望将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进行融合。在所有的竞赛当中都要求你进行一些对中西建筑的概括——从英国建筑,美国建筑,德国建筑或其他地方的建筑如何到中国建筑的一种形式主义上的概括,通过截取一些浅显的元素来重复建造一些屋檐。我觉得我们应该更深入的进行研究,是什么成就了西方建筑?它来自哪里?它的规则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协调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造型?为什么会出现现代主义建筑?

同样的研究也应该同时对中国建筑进行,要去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它是如何构成的?它为什么会这样构成?你没办法简单地在两个月内对比中西建筑,因为在这之后有着更深层的内涵。在这些领域的研讨和调研是欠缺的。中国的建筑是怎样形成的?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有哪些可能性?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尚未完成的工作。

作者:BUA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