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

第二十三期 | 纳德·特拉尼

纳德·特拉尼(Nader Tehrani),美国建筑师,库伯联盟查宁建筑学院院长,NADAAA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并任教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罗德岛设计学院等多所建筑院校。其事务所NADAAA对材料与建构领域的设计革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鼓励跨学科合作的同时成为少数主动突破北美建造业传统的实践之一,并于过去的7年里一直在《建筑师杂志》美国50强事务所名单中名列前茅,其中有3年排名第一。

以下为访谈原文

01

建筑如何在复杂中寻求平衡?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关于过程和产出的问题。委托设计一个建筑,分析一个场地,了解许多构成元素对计划的影响,预测施工的复杂性......所有这些过程都是影响项目的现实因素,但这些因素并不都是首要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找到让设计师批判性思考自身项目的方法,是我们必须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因为他们必须做出关键性的选择,甚至有些是在道德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上进行权衡。

通常情况下,复杂性不只是过程的一部分,而是建筑学的精神理念如何通过建造而凝华。可以这么说,最终空间、形式和材料的呈现,都位列于这种复杂性的索引上。

02

科技/艺术/或其他是建筑的未来吗?

如果我们克服了艺术与科学错误的二分法,开始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来衡量建筑,我们才会看到艺术和科学之间已经在进行对话,以解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提出和优先考虑的问题。

我想说的是,我们最初对材料研究的关注,是由于在我这一代,建筑是纯粹通过抽象的形式来研究的。而关于施工、劳动和物质性的问题则被推延到施工文件和施工管理过程中,好像它们只是管理层面应考虑的,而和设计无关。我们在方案阶段,在设计的概念阶段,就应把物质性的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如何从物质的角度探索功能规划、城市化和建筑的许多其他影响因素间的平衡。同时,这还会牵涉到文化、图像学、经验和其他所有材料所能承载的问题等等。

03

建筑学的边界在哪里?

我不确定是否有必要划定这个界限。就建筑师在管理方面的地位而言,无论是在华盛顿,在纽约,甚至是在一所学校内,你可能都需要发问:建筑师究竟能做出什么其他人做不来的事情?他们如何贡献除建筑师外无人能解的问题,如何在形式、空间、物质现象、以及只有我们能够掌握或扩展的表现技术上有所投入?我们能创造出别人所不能创造的数据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言明。

我所相信的是,现存的出色建筑往往回应了一定的基础需求和一定的灵活性,这些需求和灵活性能广泛适应不同用途和重大历史事件,而这次疫情也暴露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我们在课堂也目睹了各种现象,我认为这些现象非常重要,它们不一定与疫情本身有关。它们涉及到我们如何学习以及如何教学。课堂不一定是自上而下的驱动,而更多的是话语交流的平台,学生和老师都在这里创造新的知识形式。因此,找到合适的空间用以合作、转化、及创造新形式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04

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随着中国作为全球领导者的崛起,北京将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倘使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当涉及到社会治理、公共空间、城市设计和管理,以及建筑如何参与创造具有象征性和日常性的公民空间等问题时,我们将向中国寻求全球领导力。这给北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促使它发展为一座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城市。

无可避免地,大家都在看向中国,这是出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力量。除了印度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人口,能够承担起增长和城市化的责任,并了解建筑和城市化如何围绕公众参与和解决社会需求的问题展开对话,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05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我认为,过去20年的中国大都市一直在按照20世纪的模式运作,宏伟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城市和农村落地,用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连接城市。在这之中,很多基础设施逐渐侵入城市,肢解了当地的社群,取代了老旧的社区,并遗忘了其本身的历史。

如果中国试图对此重建态度和立场,其中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建设本土化,以及如何想象社区的角色及其在各种城市形成过程中的参与,这些城市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环境、文化、习俗和仪式。而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都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它需要一种文化上的宽容来应对和担当多元化的内容。

作者:BUA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