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由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組委會發起,邀請國內外30餘位知名的城市、建築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城市、建築、北京、未來等關鍵詞進行訪談,記錄其對當下重要議題的思考,倡議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責任和未來。

第二十三期 | 納德·特拉尼

納德·特拉尼(Nader Tehrani),美國建築師,庫伯聯盟查寧建築學院院長,NADAAA建築事務所創始人。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主任,並任教於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羅德島設計學院等多所建築院校。其事務所NADAAA對材料與建構領域的設計革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鼓勵跨學科合作的同時成爲少數主動突破北美建造業傳統的實踐之一,並於過去的7年裏一直在《建築師雜誌》美國50強事務所名單中名列前茅,其中有3年排名第一。

以下爲訪談原文

01

建築如何在複雜中尋求平衡?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關於過程和產出的問題。委託設計一個建築,分析一個場地,瞭解許多構成元素對計劃的影響,預測施工的複雜性......所有這些過程都是影響項目的現實因素,但這些因素並不都是首要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找到讓設計師批判性思考自身項目的方法,是我們必須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因爲他們必須做出關鍵性的選擇,甚至有些是在道德問題和意識形態問題上進行權衡。

通常情況下,複雜性不只是過程的一部分,而是建築學的精神理念如何通過建造而凝華。可以這麼說,最終空間、形式和材料的呈現,都位列於這種複雜性的索引上。

02

科技/藝術/或其他是建築的未來嗎?

如果我們克服了藝術與科學錯誤的二分法,開始從更廣泛的文化角度來衡量建築,我們纔會看到藝術和科學之間已經在進行對話,以解決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們要提出和優先考慮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我們最初對材料研究的關注,是由於在我這一代,建築是純粹通過抽象的形式來研究的。而關於施工、勞動和物質性的問題則被推延到施工文件和施工管理過程中,好像它們只是管理層面應考慮的,而和設計無關。我們在方案階段,在設計的概念階段,就應把物質性的問題作爲優先考慮的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從物質的角度探索功能規劃、城市化和建築的許多其他影響因素間的平衡。同時,這還會牽涉到文化、圖像學、經驗和其他所有材料所能承載的問題等等。

03

建築學的邊界在哪裏?

我不確定是否有必要劃定這個界限。就建築師在管理方面的地位而言,無論是在華盛頓,在紐約,甚至是在一所學校內,你可能都需要發問:建築師究竟能做出什麼其他人做不來的事情?他們如何貢獻除建築師外無人能解的問題,如何在形式、空間、物質現象、以及只有我們能夠掌握或擴展的表現技術上有所投入?我們能創造出別人所不能創造的數據的方式方法,還有待言明。

我所相信的是,現存的出色建築往往回應了一定的基礎需求和一定的靈活性,這些需求和靈活性能廣泛適應不同用途和重大歷史事件,而這次疫情也暴露了這一點。

與此同時,我們在課堂也目睹了各種現象,我認爲這些現象非常重要,它們不一定與疫情本身有關。它們涉及到我們如何學習以及如何教學。課堂不一定是自上而下的驅動,而更多的是話語交流的平臺,學生和老師都在這裏創造新的知識形式。因此,找到合適的空間用以合作、轉化、及創造新形式的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04

北京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隨着中國作爲全球領導者的崛起,北京將成爲世界矚目的中心。倘使我們沒有做好準備,當涉及到社會治理、公共空間、城市設計和管理,以及建築如何參與創造具有象徵性和日常性的公民空間等問題時,我們將向中國尋求全球領導力。這給北京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促使它發展爲一座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城市。

無可避免地,大家都在看向中國,這是出於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力量。除了印度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樣的人口,能夠承擔起增長和城市化的責任,並瞭解建築和城市化如何圍繞公衆參與和解決社會需求的問題展開對話,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05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我認爲,過去20年的中國大都市一直在按照20世紀的模式運作,宏偉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大城市和農村落地,用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連接城市。在這之中,很多基礎設施逐漸侵入城市,肢解了當地的社羣,取代了老舊的社區,並遺忘了其本身的歷史。

如果中國試圖對此重建態度和立場,其中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將這些宏大的建設本土化,以及如何想象社區的角色及其在各種城市形成過程中的參與,這些城市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環境、文化、習俗和儀式。而我們都很清楚,中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都有巨大的差異,所以它需要一種文化上的寬容來應對和擔當多元化的內容。

作者:BUA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