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访谈计划由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组委会发起,邀请国内外30余位知名的城市、建筑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建筑、北京、未来等关键词进行访谈,记录其对当下重要议题的思考,倡议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的责任和未来。

二十期| 单霁翔

单霁翔,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工学博士,研究馆员、高级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曾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2005年3月,获美国规划协会“规划事业杰出人物奖”;2014年9月,获国际文物修护学会“福布斯奖”。

以下为访谈原文

01

北京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北京当然是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古都,历史悠久。北京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三个数字:

一个是,北京有50多万年人类活动的遗迹,周口店实际上至少有69万年了;同样在房山区有一个燕国的都城遗址琉璃河,通过考古发掘实证有至少3500年的历史,考古遗址公园现在还正在建设;再有,北京是五朝古都,从辽代的南京城到金代的中都城,到之后的元代大都城,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留下的北京城的遗址、古建筑呈现的面貌是明代和清代的北京城;三是,北京城有一条清晰的中轴线,7.8公里,从永定门到钟鼓楼,今天它还在。中轴线虽然历代,特别是近100年有了很多变化,但是上面的文物古迹呈现出的“城市脊梁”的性格,以及平缓开阔的格局还都在,所以北京现在努力把这条传统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

同时,北京还是一个活力无限的城市,它在不断地发展,人口在增加,各种人的活动也在不断地叠加。所以这样的城市不可能像庞贝城这类遗址一样,完整地留存下来供人瞻仰。北京要发展要生活,它要不断地变化。所以它既是一个古都,呈现出历史叠加的厚重,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的城市。特别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以一个世界瞩目的大国首都的风貌、首都的形象,不断地进行建设。

02

如何保护历史遗产的丰富性?

一个城市的历史因素、历史信息叠加得越丰富,这个城市就越有魅力。我们在新的城市创造中就应该认识到,每个地方真正的主角是什么。比如北京有一片区域叫“三山五园”,这五个园子的主题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景观,但每个园子又呈现不同的特色。

首先,有历史类的景观,像古代的建筑、古塔、园林 ;第二,有山水类的景观,在昆明湖上、福海上可以看西山,看玉泉山的塔;第三,有乡村类的景观;第四,有宗教类的景观,无论是颐和园还是香山建筑都有宗教属性;第五,有生产类的景观,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千百年间人们在这里怎么生息,怎么耕作,怎么来建造自己家园;最后还有遗址类的景观,圆明园在今天作为一个考古遗址,还在不断地通过考古发掘揭示它的历史。所以这么一片地区,实际上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观。那么我们在触及到它们的时候就要注意,无论是建筑设计、环境设计,还是市政基础设施都要进行这种丰富性的研究。

再比如世界遗产——故宫。这座紫禁城是非常特殊的一座城,它可能是今天全世界常住人口最少的城,没有一个户籍人口;但它也是全世界来访量流动人口最多的一座城,去年它接待了将近2000万的观众。它既有沉静的一面,也有活力的一面。保护它,不仅要保护它的本体,而且要保护它周边的环境。

记得当时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的时候,我们看到筒子河里面都是污水,淤泥积了两米多厚,筒子河和城墙中间有400多户居民,还有20多个单位,生活工作都很不方便,460条污水管往筒子河里排水。我们当时就喊出一个口号“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当时距21世纪还有三年多的时间,北京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

今天的筒子河碧波荡漾,无论春夏秋冬,都有很多摄像头、照相机拍下它的景色。人们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景观。紫禁城周边有一个建筑控制缓冲区,城市的建设要尊重紫禁城和北京的大格局,尊重城市详细的控制性的规划。我们现在使用“老城”这个词,就是尊重它的历史,不能过度地聚集功能,聚集人口。

北京62.5平方公里的历史老城,曾经汇集了180万人口,后来降到130万,今天还要再有机地疏散,使这座城能够更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03

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的探索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

中国建筑师在锲而不舍地探索符合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的建筑设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这过程中也确实走过一些坎坷的路,进行了很多探索。

比如当时北京市危旧房改造提出了很多新的建筑形式,但是我的老师吴良镛先生用了很长的时间,带领团队设计了菊儿胡同。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获得了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他在思考,在北京的传统历史街区里面,怎么建设让老北京的居民能够感到有根、有魂,使自己的生活能够接地气、能够仰望星空的建筑,这里面可以看出一个建筑师的责任。我们很多建筑离开了地域文化以后就没有了生命力。

我们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协会一起发起了20世纪优秀建筑的遴选工作。评选这样优秀的建筑,就是为了让社会公众知道,在城市发展、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建筑师如何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如何为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作出贡献而努力,同时也树立一些标杆。评选里面包括了设计的图纸,包括建筑后来使用者的反馈,这样能更立体地呈现出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思考和人们后来使用这种建筑的评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04

北京需要什么样的双年展?

建筑双年展这种组织的目标其实是明确的:给建筑师、建筑设计创造搭建一个和公众交流的平台,使人们更多地获得对于城市建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课堂,告诉我们在校的学生们、年轻的建筑师们,在建筑设计中更应该关注什么。

我认为,在21世纪的新时代,首先,建筑要更与自然和谐,能融入土地里面,能够使它像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一样。第二,就是关注人的生活,努力思考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住宅,需要什么样的环境,需要什么样的社区,这样的人文关怀在建筑设计里面要更多地体现。第三,要体现科技。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时刻思考怎么把新的科学技术更多地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融入到建筑设计的细节中,包括材料的问题、结构的问题、环保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我觉得都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和有些艺术的表现不一样。比如雕塑就是做给人们观赏的,比如交响乐就是给人们听的,人们评价它们不是依靠综合的标准,而建筑是综合的。建筑有功能,但我们不能仅仅记住建筑功能方面的需求,而忘掉文化的责任,因为建筑是要放在城市里面,放在社区里面,放在环境里面的,是要强迫人们看的。怎么能够赏心悦目,让人们在看到建筑时感觉到生活更美好,就是它的文化责任。

建筑双年展应该是能够搭建起跟我们广大市民、广大国内外朋友们交流的一个平台,使人们更尊重我们建筑设计,也更支持我们杰出的建筑创造。

作者:BUAB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