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訪談計劃由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組委會發起,邀請國內外30餘位知名的城市、建築及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城市、建築、北京、未來等關鍵詞進行訪談,記錄其對當下重要議題的思考,倡議和展望北京城市建築雙年展的責任和未來。

二十期| 單霽翔

單霽翔,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工學博士,研究館員、高級建築師、註冊城市規劃師。曾任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規劃事業傑出人物獎”;2014年9月,獲國際文物修護學會“福布斯獎”。

以下爲訪談原文

01

北京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

北京當然是一個世界級的文化古都,歷史悠久。北京令我們引以爲自豪的是三個數字:

一個是,北京有50多萬年人類活動的遺蹟,周口店實際上至少有69萬年了;同樣在房山區有一個燕國的都城遺址琉璃河,通過考古發掘實證有至少3500年的歷史,考古遺址公園現在還正在建設;再有,北京是五朝古都,從遼代的南京城到金代的中都城,到之後的元代大都城,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天留下的北京城的遺址、古建築呈現的面貌是明代和清代的北京城;三是,北京城有一條清晰的中軸線,7.8公里,從永定門到鐘鼓樓,今天它還在。中軸線雖然歷代,特別是近100年有了很多變化,但是上面的文物古蹟呈現出的“城市脊樑”的性格,以及平緩開闊的格局還都在,所以北京現在努力把這條傳統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

同時,北京還是一個活力無限的城市,它在不斷地發展,人口在增加,各種人的活動也在不斷地疊加。所以這樣的城市不可能像龐貝城這類遺址一樣,完整地留存下來供人瞻仰。北京要發展要生活,它要不斷地變化。所以它既是一個古都,呈現出歷史疊加的厚重,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的城市。特別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以一個世界矚目的大國首都的風貌、首都的形象,不斷地進行建設。

02

如何保護歷史遺產的豐富性?

一個城市的歷史因素、歷史信息疊加得越豐富,這個城市就越有魅力。我們在新的城市創造中就應該認識到,每個地方真正的主角是什麼。比如北京有一片區域叫“三山五園”,這五個園子的主題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景觀,但每個園子又呈現不同的特色。

首先,有歷史類的景觀,像古代的建築、古塔、園林 ;第二,有山水類的景觀,在昆明湖上、福海上可以看西山,看玉泉山的塔;第三,有鄉村類的景觀;第四,有宗教類的景觀,無論是頤和園還是香山建築都有宗教屬性;第五,有生產類的景觀,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千百年間人們在這裏怎麼生息,怎麼耕作,怎麼來建造自己家園;最後還有遺址類的景觀,圓明園在今天作爲一個考古遺址,還在不斷地通過考古發掘揭示它的歷史。所以這麼一片地區,實際上呈現了豐富多彩的景觀。那麼我們在觸及到它們的時候就要注意,無論是建築設計、環境設計,還是市政基礎設施都要進行這種豐富性的研究。

再比如世界遺產——故宮。這座紫禁城是非常特殊的一座城,它可能是今天全世界常住人口最少的城,沒有一個戶籍人口;但它也是全世界來訪量流動人口最多的一座城,去年它接待了將近2000萬的觀衆。它既有沉靜的一面,也有活力的一面。保護它,不僅要保護它的本體,而且要保護它周邊的環境。

記得當時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的時候,我們看到筒子河裏面都是污水,淤泥積了兩米多厚,筒子河和城牆中間有400多戶居民,還有20多個單位,生活工作都很不方便,460條污水管往筒子河裏排水。我們當時就喊出一個口號“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21世紀”。當時距21世紀還有三年多的時間,北京市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

今天的筒子河碧波盪漾,無論春夏秋冬,都有很多攝像頭、照相機拍下它的景色。人們發自內心喜歡這樣的景觀。紫禁城周邊有一個建築控制緩衝區,城市的建設要尊重紫禁城和北京的大格局,尊重城市詳細的控制性的規劃。我們現在使用“老城”這個詞,就是尊重它的歷史,不能過度地聚集功能,聚集人口。

北京62.5平方公里的歷史老城,曾經彙集了180萬人口,後來降到130萬,今天還要再有機地疏散,使這座城能夠更有尊嚴地走向未來。

03

20世紀以來中國建築的探索對於今天有什麼意義?

中國建築師在鍥而不捨地探索符合中國城市發展道路的建築設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城市建設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這過程中也確實走過一些坎坷的路,進行了很多探索。

比如當時北京市危舊房改造提出了很多新的建築形式,但是我的老師吳良鏞先生用了很長的時間,帶領團隊設計了菊兒衚衕。雖然規模不大,但是獲得了聯合國世界人居獎。他在思考,在北京的傳統歷史街區裏面,怎麼建設讓老北京的居民能夠感到有根、有魂,使自己的生活能夠接地氣、能夠仰望星空的建築,這裏面可以看出一個建築師的責任。我們很多建築離開了地域文化以後就沒有了生命力。

我們中國文物學會和中國建築協會一起發起了20世紀優秀建築的遴選工作。評選這樣優秀的建築,就是爲了讓社會公衆知道,在城市發展、建築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建築師如何尊重中華傳統文化,如何爲今天人們的現實生活作出貢獻而努力,同時也樹立一些標杆。評選裏面包括了設計的圖紙,包括建築後來使用者的反饋,這樣能更立體地呈現出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的思考和人們後來使用這種建築的評價。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04

北京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

建築雙年展這種組織的目標其實是明確的:給建築師、建築設計創造搭建一個和公衆交流的平臺,使人們更多地獲得對於城市建築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課堂,告訴我們在校的學生們、年輕的建築師們,在建築設計中更應該關注什麼。

我認爲,在21世紀的新時代,首先,建築要更與自然和諧,能融入土地裏面,能夠使它像從土地中生長出來的一樣。第二,就是關注人的生活,努力思考人們在現實的生活中需要什麼,需要什麼樣的住宅,需要什麼樣的環境,需要什麼樣的社區,這樣的人文關懷在建築設計裏面要更多地體現。第三,要體現科技。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時刻思考怎麼把新的科學技術更多地融入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融入到建築設計的細節中,包括材料的問題、結構的問題、環保的問題。這三個方面我覺得都是非常重要的。

建築和有些藝術的表現不一樣。比如雕塑就是做給人們觀賞的,比如交響樂就是給人們聽的,人們評價它們不是依靠綜合的標準,而建築是綜合的。建築有功能,但我們不能僅僅記住建築功能方面的需求,而忘掉文化的責任,因爲建築是要放在城市裏面,放在社區裏面,放在環境裏面的,是要強迫人們看的。怎麼能夠賞心悅目,讓人們在看到建築時感覺到生活更美好,就是它的文化責任。

建築雙年展應該是能夠搭建起跟我們廣大市民、廣大國內外朋友們交流的一個平臺,使人們更尊重我們建築設計,也更支持我們傑出的建築創造。

作者:BUAB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