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昆明9月17日電 (李發興)自1958年雲南建立第一處自然保護地——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以來,全省先後劃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11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地362處,全省自然保護地面積達549.58萬公頃,約佔全省國土面積的14.32%,初步形成了類型豐富、功能多樣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有效保護了全省90%的重要生態系統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以及絕大多數重要的自然遺蹟。

“可以說,自然保護地除了生態效益外,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也極爲顯著。”9月16日,雲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副院長華朝朗介紹,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重要、作用巨大。

有效保護了雲南的生物多樣性,保存了雲南最精華的自然遺產

“雲南地處全球3個生物多樣性保護熱點地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華朝朗介紹,自然保護地保護了雲南省最具代表性的熱帶雨林、季雨林、常綠闊葉林、寒溫性針葉林、亞高山灌叢和草甸、高山流石灘、高原湖泊、沼澤等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的滇金絲猴、怒江金絲猴、黑長臂猿、亞洲象、綠孔雀、黑頸鶴、華蓋木、巧家五針松等物種,生態系統質量得到全面提升,物種種羣數量穩步增長。

同時,雲南大部分雪山、冰川、峽谷、湖泊、喀斯特地質地貌等壯美的自然景觀都分佈於自然保護地範圍內,涵蓋了“三江並流”、丹霞地貌、怒江大峽谷、石林、羅平峯林、澄江動物化石羣、第四紀冰川等重要自然遺蹟。

有效維護了雲南國土生態安全,提供了高質量的生態服務和生態產品

在國家“兩屏三帶”十大生態安全屏障中,雲南肩負着“西部高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生態安全屏障的建設任務,地處衆多國際、國內河流的上游或源頭,生態區位極其重要。

華朝朗表示,在這些區域建立的保護地發揮着涵養水源、調蓄洪水和保持水土功能,爲中下游提供水資源,減輕洪澇災害,減少河道泥沙的淤積,保障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安全,構成長江、珠江中下游我國黃金經濟帶的重要生態屏障,同時對多條國際河流下游國家的生態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與此同時,自然保護地屬高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區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舒適的環境等優良生態產品。根據2018年完成的雲南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雲南省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爲每年2129.35億元,其中,涵養水源623.45億元、保育土壤384.99億元、固碳釋氧224.28億元、積累營養物質14.66億元、淨化大氣環境81.15億元、生物多樣性保護800.82億元。每公頃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平均爲13.02萬元,約相當於保護區外森林價值的兩倍。

爲雲南綠色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遺傳資源

自然保護地是最爲重要的物種遺傳資源的原生境保護地,保存了野生天麻、三七、石斛、龍血樹、紅豆杉、大葉茶、野生菌、野生稻,以及山茶、玉蘭、百合、杜鵑花、報春、蘭花、綠絨蒿、龍膽雲南八大名花等大量的生物遺傳資源。

保護地內豐富多樣的生物遺傳資源是基因研究和應用的基礎,是雲南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爲雲茶、雲藥、雲花、雲菌、雲果等生物資源優勢產業的發展奠定了不可或缺、極爲重要的基因資源基礎,並已經發揮重要作用,潛在價值更是難以估量。

已成爲全國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態旅遊目的地

“自然保護地是重要的自然教育場所。”華朝朗說,據不完全統計,全省自然保護地掛牌的科研教育基地有69個,已建宣教場館93處,面積12.4萬平方米,“十三五”期間,累計來訪9691萬人次。“十三五”期間,自然保護地開展大型宣教活動以及夏令營、冬令營2928次,參加人數131萬人次。

自然保護地還是雲南旅遊產業的重要支撐,在雲南省持續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創建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中作用獨特,全省123個5A和4A景區,接近有80%在自然保護地內。全省有98處保護地開展了旅遊活動,約佔27%。2019年,全省依託各類保護地和野生動植物園區共接待遊客735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5.7億元,直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144.3億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