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新浪財經APP,查看更多資訊和大V觀點

來源:中國石化

2月~8月,短短半年時間,北美、英國和日韓三大市場的天然氣價格分別上漲了35%、167%和165%。其中尤以歐洲和亞太市場的漲價爲最,價格達到半年前的3倍。昔日低廉、飽受“亞洲溢價”之苦的天然氣忽然成了大宗商品“漲價王”。

無獨有偶。今年上半年,歐盟碳排放權配額(EUA)價格破60歐元/噸大關,與今年初相比,歐盟碳價已上漲近八成。天然氣價格和碳價彷彿在賽跑,你追我趕,水漲船高。二者之間有何聯繫?“漲價王”的高價會否持續?本版帶您細加探究。

今年以來,天然氣着實任性了一把。據央視新聞報道,曾經價格低廉的天然氣,近期一躍成爲大宗商品“漲價王”,亞洲地區價格在過去一年暴漲5倍、歐洲地區價格14個月內瘋漲10倍。

2月24日,全球三大市場,即北美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亨利樞紐期貨合約價格、英國倫敦洲際交易所(ICE)NBP期貨合約價格和普氏日韓LNG現貨(JKM)到岸價格,分別爲2.88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5.782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和6.275美元/百萬英熱單位。

8月24日,三地價格分別漲至3.89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15.438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和16.67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短短半年時間,北美、英國和日韓三大市場的天然氣價格分別上漲了35%、167%和165%,其中尤以歐洲和亞太市場的漲價爲最,達到半年前的3倍。

天然氣及LNG供不應求

全球主要天然氣及LNG消費需求的飆升,造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天然氣價格快速上漲。上一個極寒季(2020/2021)天然氣供應緊張,造成了在未來一個寒冬(2021/2022)來臨之前,人們未雨綢繆增加天然氣儲備的心理預期。

今年以來,中國顯著加大了LNG進口力度,上半年的進口量同比增加1000萬噸(約140億立方米天然氣)。歐洲也顯著增加了天然氣進口量,由於上一個寒冬倒逼歐洲不斷釋放儲氣庫的氣量,以滿足取暖需要,導致儲氣庫的“氣位”持續下降,爲過去5年來的較低點,加上今年4月在歐洲又出現了一波“倒春寒”,進一步抽空了儲氣庫。爲提升儲氣庫的注入率,今年以來歐洲也顯著加大了天然氣及LNG的進口力度。

疫情得到逐步控制下全球經濟復甦反彈帶來了能源需求量顯著提升。不僅僅是天然氣,石油、煤炭、鐵礦石等能源資源大宗商品的價格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就進入了上升通道,只是天然氣價格的表現尤爲突出。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在全球經濟表現堪稱“一枝獨秀”,對天然氣及LNG的需求猛增,今年前7個月,國內天然氣消費量同比上升24%左右,而同期國內天然氣產量同比去年僅提高10%左右。這當中的缺口只能通過加大進口來彌補。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1~7月,我國天然氣生產增速放緩。生產天然氣120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0.7%,比2019年1~7月增長21.2%,兩年平均增長10.1%;進口天然氣6896萬噸,同比增長24.0%。供應總計2154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6.3%。

供給出現了“不給力”的情況,也是推高天然氣價格上升的重要原因。比如,在2018至2019年的上一個週期,全球LNG供應量每年都會增加3000萬~4000萬噸;2020年以來,疫情蔓延疊加超低的油價氣價,全球一大批大型天然氣及LNG項目推遲投產,導致2020至2021這一週期的供應量只增加了1000萬噸左右。一方面是需求的急劇攀升,另一方面是供給“不給力”,天然氣價格不“發飆”纔怪。

天然氣與原油價格掛鉤

全球天然氣及LNG交易與貿易目前遵循兩種價格機制。一種是絕大多數“長約協議”,買賣雙方依據“照付不議”(Take or Pay)原則簽訂爲期20年左右的供需協議,採用與油價掛鉤的價格公式(氣價=斜率×油價+常數)。今年上半年,國際油價由年初的50美元/桶左右上升爲目前的70美元/桶左右,造成天然氣價格的上升。

另一種是現貨交易價格機制,主要是參照全球三大天然氣標杆價格隨行就市,這就出現了今年8月的現貨價格是去年同期數倍的現象。去年同期,日韓JKM價格在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左右,而現在,已漲至16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以上。

能源轉型和“雙碳”目標倒逼需求量飆升

新冠疫情持續在境外蔓延,導致原先已經“搬”出去的一些製造業重新迴流國內,帶來全國發電量和用電量的顯著上升。

目前國內的發電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火力發電,即煤電;二是天然氣發電,即氣電;三是非化石能源發電,即風電、太陽能發電和水力發電。在能源轉型加速和“雙碳”目標倒逼形勢急劇的情況下,由經濟復甦和製造業迴流等因素帶來的發電量增加,主要靠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的增加供應,煤電由於其固有的高污染性而被嚴格管控。

因此,在“雙碳”目標形勢逼人的情況下,天然氣作爲一種清潔能源和從化石向非化石轉型的“過渡能源”,其需求量出現飆升是顯而易見的。

而且,目前我國天然氣發電裝機容量的佔比尚不到5%,在非化石能源發電量難以大幅提升、煤炭發電得到嚴格控制的情況下,大幅提高天然氣發電比例就成爲必由之路。當然,經濟因素依然是關鍵,還要依這三類能源的綜合利用成本而定。

目前看,在不考慮碳成本(碳稅)的情況下,煤炭的發電成本依然是最低的,只有天然氣發電的一半左右,而非化石能源發電在一些地區已經做到“平價上網”,成本顯著下降。

北溪2號管線建成分流氣源

近幾個月,俄羅斯有意控制對歐洲的輸氣量。在俄羅斯、美國和歐洲(德國)圍繞北溪2號天然氣管線的博弈上,三方已達成默契。9月8日消息稱,北溪2號項目最後一條管道已經鋪設完工,通氣在望,今年有可能實現超過100億立方米的輸氣量,設計年輸氣量550億立方米。

在北溪2號管線即將建成通氣的情況下,俄羅斯首先要確保對未來這條新管線的供氣量,因此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不太願意利用現有的管網系統向歐洲供氣,而且特別不願意利用過境烏克蘭的管道。今年以來,俄氣甚至“有意無意”降低了通過現有管道對歐洲和德國的輸氣量。

還有一個重要的能源地緣政治因素是,阿富汗戰局企穩,塔利班在全面奪取政權後,下一步必然要將精力轉到戰後重建和經濟建設上。業界猜測,美國力挺的TAPI(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線項目建設或將實質性開工,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兩個南亞國家的天然氣消費需求即將被觸發,變相增加全球對天然氣的需求。

天然氣價格與碳價“夢幻聯動”

近半年來,在歐盟嚴苛的能源和環保政策驅動下,歐盟碳價正以2005年以來的最快速度增長。美國洲際交易所(ICE)的數據顯示,8月30日,歐盟排放權配額(EUA)12月期貨主力合約價格破60歐元/噸大關,達2005年以來最高點。與今年初相比,歐盟碳價已上漲近八成。

業內人士分析,天然氣市場與碳市場的聯動效應明顯。近期,歐洲天然氣價格創歷史新高,其價格漲幅超過了煤炭價格漲幅。發電企業使用煤炭發電更具成本優勢,進而推升了電力企業對碳配額的需求。

而在高昂的碳價下,煤電和用煤成本上升,氣電的綜合成本又顯示出比較優勢,從而帶來氣電佔比的顯著上升,變相增加了天然氣需求,形成天然氣價格和碳價“水漲船高”的局面。

截至目前,EPEXSpot SE交易所數據顯示,在歐盟碳價和天然氣價格雙雙上漲的推動之下,歐洲多國的電力現貨價格都持續在100歐元/兆瓦時的高位,大大增加了消費者和耗能工業的能源成本。

相關文章